金張掖,銀武威是怎麼來的?關於兩者的來源有哪些說法?

“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有所謂“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之說。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還有一則資料,出自於明駝的《河西見聞錄》。明駝於民國22年夏秋由蘭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費時7個月,行程萬裏。

“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有所謂“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之說。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還有一則資料,出自於明駝的《河西見聞錄》。明駝於民國22年(1933年)夏秋由蘭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費時7個月,行程萬裏。民國23年(193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河西見聞錄》,以遊記題材記述親見的河西各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山川風物等。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河西官場中,通行著一種諺語:“金張掖、銀武威、銅山丹、鐵高臺”。梁新民在《武威史地綜述》中引《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卷》雲:“‘金張掖’、‘銀武威’的美稱,始於明代,源於水利。”而“銀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見於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書中說“銀武威不容樂觀”。

image.webp

可見,“金張掖”、“銀武威”之說名氣較大,經常在著作和媒體上被廣泛使用,人們也口口相傳,成為美談。

儘管我們經常使用“金張掖”、“銀武威”這種說法,但它們得名之由來,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史書中缺乏明確的記載。那麼,“金張掖”、“銀武威”之說是怎麼來的呢?

第一種說法,據武威耆舊說,民國時有個貪官,外號叫郭砣砣(老百姓把銀圓叫砣砣)。他先在張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撈了一筆,又聽說武威山川秀美,繁榮發達,便四下活動到武威當官,結果又撈了一筆。所以老百姓說他“張掖撈了金砣砣,武威又撈銀砣砣,乾脆就叫郭砣砣”,從此,有了“金張掖”、“銀武威”之說。

第二種說法比較籠統,說河西走廊是甘肅的好地方,人們用互文的修辭手法來說這裡的富裕,所以用“金張掖”、“銀武威”表示這是兩塊好地方。

第三種說法用了地理五行學說,說張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為金,所以有了“金張掖”之說,相對於“金張掖”來說,武威就成了“銀武威”。

第四種說法源於一個民間傳說,說是早年,有一比特朝廷官員奉旨到河西巡視,在途中他聽到了甘、凉兩地流傳很廣的一句民謠:“凉州不凉米糧川,甘州不幹水湖灘。”他放眼凉州滿目乾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卻到處是水,兩地氣候差异很大。當時甘州人把自己的家鄉讚譽為“銀甘州”,凉州人把自己的家鄉讚譽為“金凉州”。

image.webp

而這位朝廷官員則認為,根據甘、凉的氣候特徵,應該把甘、凉兩地的美稱互換,因為金有火性,銀具水性,銀來凉州,恰到好處。這雖然是一種美好的祝願,但“金凉州”之名歷史上確實存在,2005年8月,甘肅省藏學研究專家組對武威市西夏博物館保存的藏文典籍進行考察、鑒定。在《藏文大藏經》題記中記載道:“抄寫佛經的善業功德完成於明代金凉州的甘珠爾殿”,說明凉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據此可知,凉州在明代時還有“金凉州”之稱。由此可知,這個傳說也值得推敲。

第五種說法,則是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謝繼忠教授撰寫的《淺談“金張掖”、“銀武威”的由來》一文。該文用歷史、經濟與民俗的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釋。該文的出發點和靈感來自清代甘肅巡撫元展成於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給皇帝寫的一道奏摺,奏摺上說:“臣現在清理通省田賦,漸次就緒。查甘肅地處邊陲,山多田少,凡實在可以長年耕種之地俱經照例昇科。其科則有分晰金、銀、銅、鐵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總以金、銀川地為上等,山中平坡地為此等,銅、鐵陡坡地為下等。征賦亦各有差。”

這幾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甘肅用來徵收賦稅的土地分金、銀、銅、鐵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銀”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銅”、“鐵”2等。謝繼忠教授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賦稅徵收的標準,以及張掖、武威的土地與賦稅徵收情况和張掖、武威的人口狀況的基礎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其中包括三點:張掖屬‘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屬‘銀’等的土地,數量更大一些;張掖繳納的賦稅多於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

image.webp

通過元展成的奏摺內容這一歷史依據也說明,用金、銀、銅、鐵的等級,表達人們對一些地方水土條件與富庶程度的認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種表述管道。

由於沒有史料印證,那麼辯論便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意義。前面《河西見聞錄》說到“在河西官場”流行“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那麼,我們不妨再從官方的角度進行簡單的梳理和分析。

明時期,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對甘肅鎮戰畧地位重新審視,認識到了它所具有的獨特的國防地位,於是將陝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使其便於東西兼顧,並根據敵情,迅速作出反應。這樣,甘州便成為明代甘肅鎮的“總會之地”,是明代經略甘肅的大本營。清時期,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凉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

可見,無論是明朝,還是清代,張掖在軍政建制的地位上要高於武威。如果是官方對張掖、武威進行讚譽,則必然是張掖在前,武威在後,自然便有“金張掖”、“銀武威”的稱號。

以上是“金張掖”、“銀武威”來歷的幾種說法,看上去都言之有理,有根有據。由於缺少歷史記載,任何一說都能自圓其說,難以辯論說服。看來,要想找出歷史的答案,還要不斷挖掘史料,不斷研究和考證。

資料標籤: 武威 張掖 文化 清朝
本文標題: 金張掖,銀武威是怎麼來的?關於兩者的來源有哪些說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02400235210
相关資料
張掖之名是怎麼來的?西漢時為什麼稱之為金張掖?
由於其軍事地理位置之險要,而成為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活動的中心,因“張中國之臂掖,以通西域,斷絕匈奴右臂也”之意,而取張掖之名,為當時的河西四郡之一。歷史張掖城內有甘泉,被譽為“河西第一泉”,因而又名甘州。届時“西
標籤: 張掖 西漢
漢朝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劉邦為什麼要將國號定為漢?
漢朝是中國繼秦王朝之後的又一大王朝,漢朝這個王朝分為東漢和西漢兩部分歷史,漢朝是中國古代國力,那麼被史學家盛讚的漢高祖劉邦為什麼要將自己建立國家的國號定為漢呢?漢中徹底成為了劉邦最後保命的地方,對於劉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史書中不難看出,韓
標籤: 劉邦 漢朝 項羽 漢中 歷史 中國歷史
漢末時太平道是誰創建的?太平道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太平道創建背景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太平道的教義宣稱在天上有鬼神監視人們的行為,並根據人們行為的善惡來新增或减少他們的壽命,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此外,張
標籤: 太平道 張角 歷史 漢朝 東漢
西漢時期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天文學上有哪些主要成就?
落下閎,字長公,西漢時期天文學家,巴郡閬中人。落下閎在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礎。《太初曆》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一次曆法大改革,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天文學上的巨大貢獻。漢武帝同意,並下詔廣泛徵聘民間天文學家。為此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3年的天文觀
標籤: 太初曆 天文 中國曆法 西漢 漢朝 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