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西曆8月7-9日左右,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節氣。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大暑後十五日,鬥指坤,為立秋。秋者,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秋是指暑去凉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囙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凉,再由凉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穀熟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但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有差別,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况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且按中國農曆,立秋第一個“庚”日(8月8日立秋,8月13日為庚子日)為“三伏”之“末伏”。說明此時節仍屬尾梢之“伏天”,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凉爽。同時,立秋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立秋還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
初候,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立秋過後,颳風時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人們會感覺到凉爽。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露是空氣中水汽遇冷液化凝結於地面物體上的現象,立秋後漸漸晝熱夜凉,就有露水出現。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立秋以後的秋蟬只能叫出“滋、滋、滋”的很單調的短音,人們稱之為“寒蟬”。
立秋以後,秋後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的說法。
《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意思是自然界的萬物經過一個夏季的生長已趨成熟,處於一種豐碩、從容待收的時節。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陽氣漸退,陰氣漸生,當以“陰平陽秘”為準則,重點護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