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黨禁,也稱偽學逆黨之禁,指中國宋代宋寧宗慶元年間韓侂胄打擊政敵的政治事件。從西元1195開始的禁偽學前後歷時6年之久,史稱“慶元黨禁”。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簡介
寧宗趙擴即位後,宗室趙汝愚以參與擁立趙擴有功昇為右相,外戚韓侂胄遷樞密都承旨,兩人嫌隙日深。西元1195年(慶元元年)二月,韓侂胄使諫官奏趙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於社稷,趙擴就貶趙汝愚至永州(今屬湖南),後死於貶所。趙汝愚被貶,朱熹、彭龜年等奏論韓侂胄事,趙擴亦加貶逐。韓侂胄當政,凡與他意見不合者都被稱為“道學之人”,後又斥道學為“偽學”,禁毀理學家的《語錄》一類書籍。科舉考試中,稍涉義理之學者,一律不予錄取。六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書為世大禁。不久趙擴下詔,訂立偽學逆黨籍。名列黨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凡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也都不許擔任官職或參加科舉考試。從西元1195開始的禁偽學前後歷時6年之久,史稱“慶元黨禁”。
背景
創立於北宋中期的程系道學,到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其影響遍及江浙、閩、川蜀等整個南宋全境,逐漸超越其它學派而取得主流學派的地位,並出現了朱熹、張栻、呂祖謙、陸九淵等一批道學宗師,構築起道學內部理學和心學兩大思想體系。一面是道學在民間的繁榮發展,一面是宋孝宗君臣不喜歡、甚至屢屢壓制和打擊道學,這就决定了朱熹、張栻、呂祖謙等道學家在孝宗朝曲折的政治命運,註定了非道學派士大夫和道學派官僚之間衝突衝突的不可避免。前
者多是受孝宗支持的事功型、才吏型士大夫,是政治上當權派,後者多為不受孝宗支持的道德型、清議型士大夫,是政治上的在野派;後者不在其位,不免以清議的管道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對前者進行尖銳的責備;前者則以手中權勢對後者進行抑制和打擊。孝宗朝道學與反道學勢力的鬥爭,基本上便是呈現為這樣的格局。但是隨著道學社會影響的日益擴大,其向朝廷的滲透畢竟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孝宗淳熙末年,以周必大與王淮並相為標誌,道學派終於在朝廷上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一掃此前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始進入與反道學派分庭抗禮、朋黨交攻的新時期。此後,雙方的鬥爭幾經起伏,愈演愈烈。光宗紹熙末年,隨著趙汝愚的執政,反道學派暫進處於下風。隨即而來的紹熙內禪,又引發出趙汝愚與韓侂胄的衝突,促使反道學派與韓侂胄的合流,終於導致以趙汝愚為首的道學之黨的全面崩潰,釀成了南宋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禁錮道學的運動:慶元黨禁。
結果
慶元黨禁的發動者,置當時學術界各派的分歧和爭論於不顧,不問青紅皂白,把當時學術界各派的主要人物一網打盡。在慶元黨禁中,受到打擊和損害的還不以列入黨籍的五十九人為限,而是士人普遍受害,搞得人人自危。政風士風在慶元黨禁前後有明顯的轉折。
宋寧宗在黨禁方興之時一度支持韓侂胄,致使韓黨佔據上風,其後六七年間,他宋寧宗漠然無為,聽任韓侂胄肆無忌憚的排斥政敵,專斷朝政,走上了權臣之路。黨禁雖然鬆動,韓侂胄的權臣之勢卻如日中天,不可搖撼。
評估
慶元黨禁,是南宋政治和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次事件的主要打擊目標是以朱熹為代表的道學,但事實上並不如此簡單。慶元黨禁實際上是南宋當權的統治集團對學術界的一次大規模的、全面的打擊。這樣做的結果,使得乾道、淳熙年間的那種學術繁榮、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局面一去而不復返。囙此,慶元黨禁是中國歷史上知識份子遭受的一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