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系朱棣的次子,英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征戰南北,屢立戰功。白溝河之戰,高煦帥精騎數千,斬南軍都督瞿能父子,使得燕軍反敗為勝。東昌之役,“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賴高煦所率援軍,擊敗南軍,保護了朱棣。朱棣以高煦類己,許以事成立為皇太子。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朱棣做皇帝以後,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擁護支持高煦,在朱棣面前“時時稱高煦功高”,“數勸立為太子”。但朱高熾在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時就“册為燕世子”。
所以,永樂二年(1404年)議立皇太子時,朱棣在大臣們的建議下,經過一番猶豫以後,終於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高煦漢王,國雲南;高燧(朱棣第三子)趙王,國彰德。高煦大為不滿,說:“我何罪,斥我萬裏。”不肯到雲南就藩,跟隨朱棣到北京巡邊,並力請和其子歸南京。於是高煦就和高燧合力傾陷朱高熾。
永樂時,朱棣數次親率大軍出征蒙古,皆留皇太子朱高熾於南京監國。永樂十年(1412年),高煦陰結朱棣左右的官員構陷朱高熾,東宮官屬多得罪。大理寺丞耿通上章為朱高熾辨白,朱棣認為“(耿)通為東宮關說,壞祖法,離間我父子”,殺之。
朱棣又召楊士奇問太子監國狀,“士奇以孝敬對,且曰:‘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决不負陛下托。”經過楊士奇的委婉解釋,朱棣的怒氣才平息。永樂十二年閏九月,朱棣北巡還,“以太子遣使迎駕緩”,下東宮官黃淮等於獄。楊土奇又向朱棣解釋說:“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
這樣,在高煦的讒間下,朱棣幾次想更立皇太子,賴東宮官屬楊士奇等的保護,朱高熾才保住皇太子的地位。朱高熾雖被立為皇太子,但朱棣對他總是不大滿意。朱高熾身體肥胖,不能騎射,並有足疾,行動時需宦官扶持著,還常失足。但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生得卻很英俊,言語行動都很敏捷,得到朱棣的鍾愛。在議立皇太子時,“淇國公丘福言漢王功高,宜立。帝密問(解)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朱瞻基自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後,“巡幸征討皆從朱棣讚賞地說:“此他日太平天子也。”朱棣把繼承他事業的希望寄託在他孫子朱瞻基身上,朱高熾也以此而鞏固了他皇太子的地位。高煦自留南京後,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他說:“唐太宗天策上將,吾得之豈偶然。”又請增置兩護衛,說“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朱棣對朱高煦的跋扈行為逐漸感到不滿。
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改封高煦於青州,高煦仍不想走,朱棣責備他說:“既受藩封,豈可常居京邸。前以雲南遠憚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後殆非實意,茲命更不可辭。”但高煦留住南京不走。這時,朱棣又聽到了高煦謀奪皇太子地位和其他不法事,問蹇義,推說不知。問楊士奇,楊士奇回答說:“臣與義俱侍東宮,外人無敢為臣兩人言漢王事者。然漢王兩遣就藩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將徙都,輒請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朱棣遂於永樂十五年三月徙封高煦於樂安州(今山東廣饒),限令即日成行。高煦至樂安,怨望更甚,處心積慮要奪取皇帝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