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規定退休年齡的國家之一,早在《禮記》中就明確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歲也就是古代官員的退休年齡,當然,這個並不是強制的,只不過是一種約定俗成。
直到明朝朱元璋時期,退休年齡才改為60歲,即:“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但是朱棣繼位以後,又給改了回來。按照古人的平均壽命來算,正所謂“人活七十古來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實很少,多數都在任上就病逝了。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退休這個詞語是在唐代的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其實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這種行為的,但是並沒有給它命名為退休。
古代從周朝開始一直都是七十歲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歲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把自己手頭上面的事情交給賢能的人,把自己家裡面的事情交給子孫去做,然後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養老。
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續著這個制度,對於有疾病在身的官員可以放寬退休的年齡。
宋代是中國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階段。北宋官僚機构龐大,官員眾多,宋代統治者製定了一系列條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統。
《宋史·職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雜事司馬池說:“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請致仕者,許禦史台糾核以聞。”
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個別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數元老、勳賢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時還可以複出任職,稱“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規定:“雖未及七十,但昏老不勝其任,亦奏請之。”如果確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願就閑,可以申請提前休致。
為了鼓勵官員們按時致仕以及酬勞從政功績和保證晚年生活所需,從太宗中期起規定退休官員可以享受各種优渥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後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祿、昇轉官階、蔭補、要求朝廷恩例等。
宋代官吏在沒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渥的俸祿和實物待遇,還可以昇轉官階,中高級官吏退休時還可享受到一定的“蔭補”與“恩例”優待,這對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在任時曾經犯罪的官吏,不給俸或不予恩蔭,抑制了官吏的腐敗,也促進了官吏貭素和道德水準的提升。
到了明朝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昇兩級致仕。
終身俸方面,明初曾規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後來又規定退休官員一般情况下不發放終身俸,但不會讓你喝西北風的,若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
到了清朝的時候,六十歲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須要得到上面的準予,拿到確定的退休檔案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檔案,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
雖然有著明文規定退休時間,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許,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麼你的身體就是屬於國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許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個官員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想要辭去自己的官位,當是卻一直都得不到允許,到了八十六歲的時候還在做官。
在古代,其實並沒有嚴格的官員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級官員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資格在退休後還能領取部分俸祿,但也只是部分而已。
比如唐朝就規定:五品以上官員致仕後,可以領取原俸祿的一半,至於五品以下的官員怎麼辦,那就得自謀生路了。比如杜甫從工部員外郎任上退休以後,就因為沒有退休薪水,非常落魄,最後還是在朋友幫助下,在東屯公田給別人打工當督耕,才算有瞭解决生計的來源。
到了宋朝開始,才考慮到基層官員,規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員可以領原俸祿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後,又給去掉了,退休官員沒有任何工資收入,僅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數情况下,古代的官員在致仕之前,就會置辦田產,以確保退休以後能靠田產維持生活,生活水準也是隨田產多少而决定的,一般來說,不會比地方富戶地主差。
不過不論是早點退休還是遲點退休,只要退休之後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會存在那麼多的爭議,古代的時候很多官員退休並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日子過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時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員還能發放原本的俸祿來保障他們的生活,這種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現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