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清朝哪個時期?為何後來會出現公主之稱?

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為清皇族女兒的統一稱呼,該稱呼最早出現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時期,這種稱呼直到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在後金時期,國君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無定制。此後“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晋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清宮劇一直是熱播劇,近幾年《宮》《甄嬛傳》等使清宮劇再次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經典的《還珠格格》《明珠格格》《李衛當官》《康熙微服私訪記》《康熙王朝》等大家也歷歷在目,在這些劇中有一個稱謂“格格”格外引人注意。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格格都戴有旗頭,戴上這寬長的裝飾品,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上面還常繡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當然相比起服飾,格格的稱謂也值得探討。

image.webp

格格,實際是滿語,意為小姐。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為清皇族女兒的統一稱呼,該稱呼最早出現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時期,這種稱呼直到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在後金時期,國君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無定制。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需要指出螢屏上以康雍乾時期為背景的清宮戲中,將公主稱為“格格”,是編劇者對“格格”與“公主”稱謂的混淆,並不符合歷史史實。此後“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晋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晋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image.webp

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晋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晋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晋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也可以稱格格;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晋之下。

本文標題: 格格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清朝哪個時期?為何後來會出現公主之稱?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269741684430
相关資料
每個朝代都是不一樣的,那在清朝以前都有什麼樣的髮型?
我們都知道,清朝並不是一個漢族統治的王朝,他們的政權由少數民族統治著,這個時候為了約束漢族人,所以才特意規定了男人要留這樣的頭型。只不過每個朝代都有統一的髮型,並不像女人那樣可以有多種花樣的頭型。這對人來說是一項極大的侮辱。
標籤: 清朝 中國古代史 長髮髮型
酒在古代都有哪些美稱?這些美稱又是怎麼來的?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後人以此代指酒。“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醑”,本意為濾酒去滓,後用作美酒代稱。“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清酌”,古代稱祭祀用
標籤:
古代的布衣使用什麼製作而成的?為何會有布衣之交?
“布衣之交”是指平民之間的交往、友誼,也指顯貴與無官職的人相交往。布衣,是用麻布或葛布製成的衣服。西漢桓寬《鹽鐵論》中說到,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布衣服,所以“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稱,而讀書人在沒有入仕
標籤: 布衣
古代的檔案傳輸主要靠的是什麼?如遇緊急情况最快可達多少?
“六百裏加急,八百裏加急”用來表示情况緊急程度。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裏加急!八百裏加急!”大喝“八百裏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唐代的一尺合現在0.303米,一裏合454.2米,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裏加急快得不能再
標籤: 唐朝 緊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