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卿世祿制的施行年代是什麼時候?世卿世祿制是怎樣廢除的?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世卿世祿制簡介
世卿世祿制是古代高級官吏的稱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

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比特和祿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世卿世祿制施行年代的爭議
世卿世祿制施行於西周
商代的官吏是否實行世卿世祿制,由於歷史資料的不足,還無法作具體的闡述,至於西周時代的官吏制度,一部分學者認為,肯定是實行世卿世祿的。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在論述西周政治制度時說:“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楊寬著的《戰國史》在論及西周的官吏情况時也說:“在周王國和各諸侯國裏,世襲的卿大夫便按照聲望和資歷來擔任官職,並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這就是世卿、世祿制度。”
根據史書的記載,西周的開國元勳、周武王的胞弟、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其長子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同樣有卓著功勳的召公,其長子封在燕國,“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

西周宣王時,又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他們顯然都是周公、召公的後代。趙光賢著的《周代社會辨析》認為,這些事例證明西周時代早已有“世卿制度的存在”。
世卿世祿制並不施行於西周
另有一些學者不同意世卿世祿制推行於西周時代的說法。他們認為,《尚書。立政篇》載有周公闡述的西周時代的選官方針。在這篇文獻中,周公一再強調:“自今後王立政”,要“俊有德”,選拔“成德之彥”,擇用“起士”、“常人”,也就是選用有德有才的賢人,而不搞世卿世祿制。
世卿世祿制開始出現於春秋中後期
再從西周所任公卿大官的實際情況看,周公、召公自康王以後,僅見於厲王、宣王之際,其它昭、穆、恭、懿、孝、夷、幽七朝,都未見有周、召在王室任職的事。又如周初畢公高曾輔佐武王伐紂,在成王、康王時都為三公,但“其後絕封,為庶人”,也並沒有世襲卿官。
周宣王時,曾大批“進用賢良,樊仲山父、……張仲之屬,並為卿佐”。這些卿士也都不能世襲任職。《新唐書。宰相世系錶》說:“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晋為大夫。”可知張仲後裔因在王室不能世襲而跑到晉國去了。
其實,古人早已說過:“世卿,非禮也”,它不符合周劄的規定。漢代何休進一步解釋說:按照周禮,“公、卿、大夫、士皆選賢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職大,不當世”。

在這些學者看來,世卿世祿制開始出現於春秋中後期。據歷史記載,春秋初年魯國的大夫羽父想用“殺桓公”的手段來付好隱公,“以求大宰”。“大宰”即執政之卿。可知在當時,魯國的執政之卿還沒有世襲,大夫都可以求取。
到僖公時,季氏困立君有功而命為上卿,受賜費邑及汶陽之田,季氏的勢力就逐漸壯大,以致季氏與盂孫、叔孫三卿“三分公室”、“四分公室”,完全控制了魯國的郊地和軍賦。
自宣公至哀公六代,季氏世世為魯上卿,專魯國之政。晉國在春秋中期的晋文公時,仍由國君選卿,卿死後又確定其它人選繼任,還未形成世襲。
世卿世祿制的廢除
世卿世祿制的廢除是商鞅變法的時候。《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分之高低。
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