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中國漢文化中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歸納後可分為平扇與摺扇這兩大類,而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屬於平扇之一的團扇到底有著怎樣起源與發展?
團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為何稱之為團扇呢?是因為扇子為圓形,有團圓友善、吉祥如意之意。中國的扇子最早起源於商朝,那時的扇子不是用來扇風納涼的,而是在帝王出巡後起遮蔽風沙的作用。團扇用於扇風納涼還要從西漢開始算起,比如東漢末年的軍師諸葛亮,就時常輕搖手上的鹅毛扇。
東漢以後的團扇逐漸發展為以長圓、六角、葵花等形狀為主,再佩以流蘇、扇墜、玉器等作為裝潢。而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最早起源於三國時期,據史書《晋書·王羲之傳》中記載:有一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與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
西漢著名才女班婕妤還為團扇著有一首詩,詩名曰《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凉飆奪炎熱。弃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古代團扇發展至今,主要的形狀有以下六種:圓形團扇、花瓣形團扇、長方形團扇、芭蕉式團扇、桐葉式團扇以及橢圓形宮扇。唐朝時期,團扇開始傳入當時還處於奈良時代的日本。
團扇至北宋時,就已被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所取代了,其扇骨多為牛角、象牙、湘妃竹等多種名貴資料,樣式分琴式、如意頭、竹節式。南宋開始盛行畫扇、藏扇之風,明清時期尤為最盛,如竹石畫家鄭板橋、揚州八怪中的金農與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等都喜愛在扇面上題詩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