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練兵紀實》的記載,戚繼光對自己的軍隊做了哪些改編?

實際上,倭患平定的時候,戚繼光的人生巔峰,卻剛剛開始。按照《練兵紀實》記載,改組、擴編後的戚家軍按照隊、旗、局、司、部、營進行編制。

在明朝嘉靖年間,原本承平日久武備廢弛的明軍因為一個軍事天才,而如同被打了一針強心劑一樣重新振奮。這個軍事天才,便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他於1559年組建的戚家軍,是東亞歷史上最早的一支近代化軍隊。相比之下,歐洲近代化軍隊鼻祖莫里斯親王主持的軍事改革是在1589年,比戚家軍的組建晚了三十年。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image.webp

或許因為戚繼光和戚家軍抗倭的事蹟流傳非常之廣,以至於人們對戚家軍的印象就是一支以刀盾、狼筅等冷兵器為主的軍隊。實際上,這是因為倭寇只是一群流竄的土匪,戚家軍對付倭寇的作戰,就很像今天的防暴作戰,戚家軍的鴛鴦陣,也和今天防暴員警的陣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打仗,要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對付倭寇,確實不需要太多豪華的裝備。

實際上,倭患平定的時候,戚繼光的人生巔峰,卻剛剛開始。

嘉靖時期,明朝邊患總結一下就是:南倭北虜。南倭其實只是小打小鬧,只是因為南倭活動地區都是經濟發達的沿海,故而先受到重視。北虜指的是蒙古軍隊,雖然從理論上來說,蒙古各部是臣服於明朝中央政府的,但是他們毫無信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稍有鬆懈便組織幾千到十幾萬規模的軍隊入關劫掠。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被調往北方邊境,負責河北一帶的防務工作,防備“北虜”。

“北虜”的實力,遠超倭寇。故而戚繼光捕手北方防務後,按照他自己所著的《練兵紀實》開展新的訓練和編制,不僅從浙江帶來的三千老部下全部“易步為騎”,還另外改組了當地駐防的三萬多軍隊,組建了一支當時全世界範圍內最强大的一支“多兵種合成”軍隊。

按照《練兵紀實》記載,改組、擴編後的戚家軍按照隊(指揮官為隊總)、旗(指揮官為旗總)、局(指揮官為百總)、司(指揮官為把總)、部(指揮官為千總)、營(指揮官為將官)進行編制。營有騎兵營(馬營)、步兵營(步營)、車營等數種,各有不同的編制。營有一個指揮部,稱之為“中軍”,“中軍”有很多直屬部隊,比如軍樂隊(吹鼓手)、工匠、軍醫、獸醫、偵察兵(明朝稱偵察兵為“夜不收”)等等。

image.webp

而且,這時候的戚家軍的每一個戰士,都可以說是武裝到牙齒的殺人機器。

以馬營為例,馬營下轄左中右三個部,其中左右二部為騎馬機動、兼顧騎馬、下馬作戰的部隊,中部為單純的騎兵部隊。左右二部編制相對簡單,一部轄左右二司,每司轄三局,每局三旗,每旗三隊,每隊十二人,有隊總一人,伍長兩人,快槍手兩人,鏜鈀手兩人,刀棍手兩人,大棒手兩人,伙夫一人。(據《練兵實紀》)

除伙夫外,所有兵卒都裝備鐵質明盔一頂,布面甲一幅,軍用腰帶一條,椰瓢(椰子殼製成的軍用水壺)一個。這些是戚家軍的基本配置,步兵也大同小异,已經和今天的單兵裝具非常類似。

明軍的布面甲有時候也被稱為棉甲,故而被認為是棉花製成的輕型鎧甲,實際上,棉甲內部襯有以鉚釘鉚接的鐵片,絕對是重型鎧甲,防禦力遠超傳統的鐵質紮甲。

馬營左右二部的隊總除了上述裝備外,還裝備合力弓一張,弓弦兩條(一條做備用),箭三十枝,弓袋箭袋(明代統稱為雙插)各一個,背旗一杆,護具上比一般阿兵哥多了一對環片鐵臂甲,稱之為“臂手”。

伍長則裝備鳥銃和長刀。所謂鳥銃,就是火繩槍,是早期的扳機槍械。明代的鳥銃為了提高射擊精度,實行定裝藥,火藥分別存放在竹制的藥管裏,每個藥管存放三錢火藥,正好够一次裝填和發射。馬營伍長攜帶藥管三十個,另有散裝的備用火藥,共計三百發的量,故而也要攜帶三百發鉛子。另外攜帶一個錫制火藥囊,稱之為“錫鱉”,存六兩火藥,做引火之用。此外還有火繩五根,搠杖(通條)一根,銃套(鳥銃袋子)一個。

資料標籤: 戚繼光 戚家軍
本文標題: 按照《練兵紀實》的記載,戚繼光對自己的軍隊做了哪些改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266885924638
相关資料
明朝楚王府位於高觀山南麓,它的建造以哪個宮殿為藍本?
明楚王府位於高觀山南麓,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縮小規制而建,坐北朝南,背依高觀山,東西寬2裏,南北長4裏,占地8平方裏,相當於當年的半個武昌城。一時武昌城衙門雲集,稱為湖廣會城。稱大西王,改武昌為天授府。次年開始在武昌高觀山(今蛇山)南側建王府
標籤: 明朝 武昌 楚王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春秋戰國
明朝太醫院的功能有哪些?明代對醫政又是如何管理?
與醫藥有關的事宜,一般都經過太醫院的協調處置而後實行。太醫院的工作一般受禮部制約。太醫院遵照旨意,組織實施辦理。如此等等,都說明了太醫院具有奉皇帝詔令而行事的職能。這六項職責實際上是對明代太醫院醫生管理職責的一個總結。
標籤: 明代皇帝
古代近視的人只能當個文盲嗎?明朝末年眼鏡就已經出現了
很多人認為眼鏡一直是西方專屬,我國古代近視的人只能當個文盲,其實不然。在明朝末年眼鏡就已經出現了,相傳是孫雲球所造。孫雲球定下目標,要研發出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的眼鏡。與其他制鏡人不同,孫雲球能够根據患者年齡、疾症的不同而“隨目配鏡”。
標籤: 眼鏡 中國古代史 文化 視力
秦律分別有哪十八種?內容上又涉及到了哪些方面?
秦律十八種:共202簡,位於墓主身體右側,簡長27.5釐米,寬0.6釐米。以問答形式對秦律的條文、術語及律文的意圖所作解釋,相當於現時的法律解釋。主要是解釋秦律的主體部分(即刑法),也有關於訴訟程式的說明。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及對案件進行調
標籤: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