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整體官員隊伍的形象,乾隆曾下過怎樣的一番功夫?

,囙此這歷史上的一幕便是乾隆的“引見制度”。完美主義者的心病,讓乾隆做什麼事都追求毫無缺憾。無論治國理政,還是收藏文玩,他都想要天下第一,囙此,對於整體官員隊伍的形象,乾隆確實也曾下過一番功夫,親自組織面試、考核,寫下那些感性的模棱兩可的評估。但是此後這項事務並未繼承下來,直到宋朝偶爾會出現這一情況。

紫禁城的宮牆之內,乾隆帝正在目不轉睛的盯著前來陛見的官員,有時他面有喜色,有時又陷入深思,然後稍作停留便執筆在紙上寫下幾個字,而簡簡單單的這一動作主掌了大量官員的宦海浮沉,囙此這歷史上的一幕便是乾隆的“引見制度”。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完美主義者的心病,讓乾隆做什麼事都追求毫無缺憾。無論治國理政,還是收藏文玩,他都想要天下第一,囙此,對於整體官員隊伍的形象,乾隆確實也曾下過一番功夫,親自組織面試、考核,寫下那些感性的模棱兩可的評估。

其實引見制度來源已久,從漢宣帝時期便已經出現,如刺史一類高級官員的使用是要經過皇帝看一看的。如張敞在擬提任冀州刺史時,即先經漢宣帝引見。但是此後這項事務並未繼承下來,直到宋朝偶爾會出現這一情況。如宋太宗時期“太宗選用庶僚皆得引對。”感覺好的可以迅速獲得提升,“考其履歷,審其進止”。朱元璋也曾經把印象很好的糧長小官提升為縣官,有的還昇為九卿。

但是這些歷史上的引見相對還不規範,直到雍正時期全面推進引進制度,即重要崗位的文武官員在任用上必須經過皇帝的面試然後打分,合格後再由吏部統籌任免。

雍正在這項工作上耗了大量精力,並寫下大量批語。本文今日姑且從乾隆面試來寫一下,以佐證清代引見制度的有趣性。

以貌取人注重顏值,評語感性。

在選拔官吏時,乾隆延續了雍正選官的風格,主要還是停留在第一印象上的觀感,常以自己所謂的面相術和以往評判人的經驗選拔官員,並隨手批註在引見的“履歷片”上。

image.webp

在看了江西某官員後,乾隆寫下:“身材瘦,健康,有武將風。”陝西人宋攀隆:“老實人,漢仗,去得。”有的官員還被他形容成:“碎相貌卑微、小資料。”在其點評的字眼中,多見“似”或“似好”,在語氣上有不確定的成分。

此外他也喜歡用地域性詞彙區別判斷,如當塗官員被擬提升為大名府知府,乾隆看後認為:“明而不浮將來有出息,不似江南人似山東人。”顯然這個評估不低。

在選拔武官時,乾隆更在意對方的身高、體重,以此决定能否被使用。在看了韓良鄉後,乾隆覺得非常不錯,但是由於不托底,只好這樣批註:“總兵中不多見的,在譚行義何勉之間,將來可用提督,須慢些更好。”

查郎阿在面試時,乾隆看後給出“中上,人有福相,識字”這一模糊評估。有的被乾隆看過後,覺得面相不好,人樣子也不好,便被草率下結論說:“中平,無甚出息,只可參將而已。”有些官員不懂禮數,乾隆看了非常反感,在看了甘肅後營守備後很不滿意,“中平糊塗,不曉事,引見時低著頭,全不懂”這的評估讓此人徹底畫上仕途終止符號。

此外也有這樣情况,一開始印象不怎麼樣,等再次見到時又是另一種好的評估。比如江西南安知府一開始被乾隆看後評估為“人甚似不及,不然,大詐之人。發旨總肉著不聽,似自立自宰之像,胖大方正,像似不妥。”乾隆五年時吏部將他調任鹽務,不久乾隆看後又改變看法,認為“老實忠厚而亦清勤,頗稱此任。”

有時乾隆也對當朝重要人物“面試”。在看了一個姓錢的官員時這樣說:“貌似富德傅魁之間,人似有為,爽快,若不用巧,大有出息,再看。”乾隆十三年十月見陝西守備:“出力,好人,平常,像回子巴得明,人鬼些,小資料,不識字,中下。”後來,隨著經驗積累,乾隆逐漸也看內在特質,而不僅僅是看顏值,有時甚至以識不識字,或是教育程度高低來評判,比如“少識字、中上”和“人平常、相貌好,識字,看下文書”“糊塗人,膽量似好,不識字,中下”等評判。此外,當時能够掌握少數民族語言的官員很少,這些都能在面試中加分,“此人似可,滿洲話尚好”。

乾隆早年風度較好,收穫許多“寬仁”的美名,對於督撫們推薦的大員,即使看了不滿意,也都留有情面,加以使用。如在看了補授陝西略陽營守備時說:“麻子,人甚平常,怡親王說好,似夯出力之人,中中。”還有一種情况就是雍正評獎很好的官員,乾隆看後卻覺得不怎麼樣。比如雍正認為順德府知府“人著實歷練老成人似大有良心,人像朱都統,將來可大用者。”

image.webp

乾隆在登基的第四年時召見這位知府卻說:“中平老蒼人,目光灼灼,大似甘國壁,人亦似之,非大材矣。”不久將他調往安徽廬州知府,顯然這樣安排不是重用。

當然這對父子也有相同的面試評估,如四川一比特道臺,雍正看後寫道:“人甚聰明平和,像彭維新,器度小,不真誠人也。”乾隆日後也召見他,覺得確實一般,最終給他安排了一個太僕寺少卿的閑差。還有一比特叫沈起元的被雍正評估為“人信不得的,人過於聰明,不實在,有心橫於中,不純,非成人者。”乾隆登基後也召見他,認為“像漢軍,著實蒼練人,不患無才,但患不實兩眼不正氣。”由此導致這位官員,仕途始終未能再進一步,這些都與這次面試打分過低有關。

image.webp

乾隆以貌取官,有時自己也會發現這其中的局限,如曾對一個副將很滿意,覺得他“人明白,去得,很少識字,中等人”。過了幾年再次引見時,竟覺得非常不滿意,說:“粗夯無能,竟不滿意,引見時未細看,錯了。”這樣的例子還不是一個。總體看來,乾隆的眼裡很少出現讓他眼前一亮的人才,這與其天生的尊己卑人的優越感有關。毋庸置疑的是,在給龐大的官僚隊伍面試時,這種“以貌取人注重顏值”的管道顯然缺乏合理的根據。

  

本文標題: 對於整體官員隊伍的形象,乾隆曾下過怎樣的一番功夫?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261571490228
相关資料
在乾隆駕崩後的,嘉慶又是怎麼處置這些年輕嬪妃的?
眾所周知,乾隆後妃眾多,又六下江南,有姿色有才華的女子更是盡收囊中。雖然乾隆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妃子們還有比較年輕的,乾隆六七十歲的時候還有不斷的十幾歲女子進宮伺候,乾隆駕崩的時候她們也是非常年輕的,那嘉慶是怎麼處置這些乾隆嬪妃的呢?婉妃晋
標籤: 乾隆 嘉慶 乾隆嬪妃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對外戚擅權的有效防控,清朝能稱得上位極人臣的有誰?
因為對外戚擅權、宦官幹政的有效防控,清朝朝堂上真正能稱得上位極人臣、權傾朝野的權臣並不多,除了被順治皇帝以“皇父攝政王”稱呼的多爾袞,被後世戲稱為“常務副皇帝”的怡親王胤祥外,也就和珅真正能配得上“二皇帝”的稱呼。嘉慶二年,和珅的仕途走向頂
標籤: 和珅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乾隆 清朝歷史
從貴妃晋封為皇貴妃,為何成了後宮妃嬪最難逾越的鴻溝?
除皇后外,其餘後宮婦人均稱“妃嬪”,而皇貴妃即為妃嬪之首,地位僅次於皇后,一般情况下“形同副後”。正因如此,清朝宮廷對於皇貴妃的晋封極為慎重,所以,從貴妃晋封為皇貴妃就成了後宮妃嬪最難逾越的一道鴻溝。其五、道德淑範,亡後授追此類皇貴妃的晋封
標籤: 皇貴妃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乾隆 清朝歷史
雍正都沒有放過年羹堯,為何卻改判嶽鐘琪為“斬監侯”?
而為了蒐集證據,雍正讓大臣們舉報,結果倒好,嶽鐘琪作為身邊的親信,始終沒有檢舉,要知道他蒐集證據更容易。為此雍正對其不滿,而後朝廷中多人舉報他要謀反,只是每次嶽鐘琪都錶忠心,皇帝抓不到把柄。而雍正怕其他將臣的權利過大,用嶽鐘琪進行權衡,如此
標籤: 嶽鐘琪 雍正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 清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