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氏

鐘姓約占漢族人口的0.39%,是當今第五十六大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後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併,國人稱鐘離氏。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負責鐘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鐘師。樂器中以“鐘”為十二律之首,鄖公鐘儀的先祖以職業為姓姓鐘。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

分佈地區

河南許昌

歷史來源

鐘姓約占漢族人口的0.39%,是當今第五十六大姓。

「鐘」源出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代,以邑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錶》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隻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後生下了契。後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於微,見商朝管理不好,上書商王,商王又不聽,於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後,微子投奔周武王,後來他被封為宋。微子就是子姓鐘姓的始祖。然而,經過後人的考證最終得出子姓鐘姓的始祖應為微子之弟“微仲衍”。2出自嬴姓。為鐘離氏改鐘氏。周代伯益的後人封鐘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併,國人稱鐘離氏。是為安徽鐘氏。3以官為氏。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負責鐘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鐘師。樂器中以“鐘”為十二律之首,鄖公鐘儀的先祖以職業為姓姓鐘。他們後代比較有名的還有楚大夫鐘建以及鐘子期。鐘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識知音”的故事而名聞遐邇。

鐘姓分佈

當代鐘姓的人口440餘萬,排在全國第五十四比特,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鐘姓人口由37萬激增到440多萬,增長了12倍,鐘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略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鐘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現時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四川、廣西四省區,大約占鐘姓總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慶、浙江,這四省市的鐘姓又占了19%。廣東居住了鐘姓總人口的26%,為鐘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兩廣、湘贛閩、川渝三個鐘姓聚集中心區。在600年間,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南、四川遷移成為主流。鐘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贛閩、浙江南端、湖南大部、貴州東南、湖北東南端、四川東南、黑龍江與內蒙古北段交界地區,鐘姓一般占當地人國韻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2.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瓣13%,居住了大約64%的鐘姓人群。在雲南東部、川貴大部、重慶、湖南北部、湖北中i部;蜜徽南部、浙江大部、江蘇南端、上海、臺灣,鐘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3%一0.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3.2%,居住了大約22%的鐘姓人群。

家族名人

鐘烈:宋國未代君主宋康王之子,宋微仲衍二十七世孫,生於戰國周顯王(姬扁)三十五年丁亥(西元前334年)。至西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為王后封烈公為“鍾邑大夫”(鍾邑為西元前487年,宋景公滅掉曹國之城邑)。西元前286年,宋國亡,宋王偃出逃,後死於魏國溫邑(今河南省溫縣);烈公奔豫州鍾離山(河南許州宗昌縣安邑鄉店前裏)定居,因曾封“鍾邑大夫”,遂以封地“鍾”為姓,成為鍾氏烈系受姓太始祖。

鐘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大書法家。潁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鐘氏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216372872742
相关資料
卓氏
卓姓出自羋姓,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的後裔。楚威王有個兒子名叫公子卓,其後代以祖字為姓,稱為卓氏。根據考證,卓氏是發源於2800多年前的楚國。又據《戰國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後這一說法。卓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比特,在臺灣位列百家姓第六
標籤:
詹氏
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建立詹國,子孫以國為氏。
標籤:
鄒氏
稱鄒氏為商紂王微子啟的後代。所以稱之為山東鄒氏。據《拾遺》所載,黃帝在打敗蚩尤以後遷其民至鄒屠,根據地名命名為鄒屠氏。據鄒氏族譜及有關資料記載,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即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有一支遷至範陽,發展成為望族。
標籤:
章氏
但秦二世胡亥聽信奸臣趙高的讒言,欲置章邯於死地。章邯不得已弃秦降楚,歸順項羽。劉邦圍攻廢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韓信大敗而被俘。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河間郡瀛州,乃章氏第四個郡望。②清滿洲八旗姓章佳氏後改為章姓。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