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駟氏

壤駟姓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貴族壤駟赤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為單姓。”即皆省文簡改改為單姓壤氏了,囙此壤駟氏在今天極為罕見。唐代封“北征伯”,宋朝封“上邽侯”,明代稱“先賢”,秦州文廟設有壤駟赤祠。

分佈地區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西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穀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秦郡:晋朝時期置郡,初治冀縣(今甘肅甘穀),後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民國時期改為度州,州治為天水縣。

歷史來源

壤駟(Rǎng sì)姓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貴族壤駟赤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古代春秋晚期,秦國的上邽有個人叫壤駟赤,字子徒,在《孔子家語》中作“字子從”。秦國在當時位於今甘肅省禮縣東北、張家川東、陝西省寶雞、鳳翔東南一大片地方,那時秦國兵力强大,但文明程度很低。國內甚至於還處在氏族部落聯盟的奴隸制早期階段,加之秦人崇尚好戰爭勝,所以研學文化的人不多。而那位壤駟赤卻是個例外,他從秦國不惜千里迢迢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禮制,就是用智慧、文明的制度去治理國家。壤駟赤讀書很用功,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駟,顯然是秦國嬴姓貴族中的一支氏族,源出無考,因為平民是不可能有條件跑那麼遙遠到魯國去求學的。從壤駟赤之後,這個壤駟氏複姓就不再見於史書記載了。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為單姓。”即皆省文簡改改為單姓壤氏了,囙此壤駟氏在今天極為罕見。

得姓始祖

壤駟赤。壤駟姓的開山鼻祖是壤駟赤,在《孔子家語》曾有孔子弟子壤駟赤的記載。壤駟氏是源於春秋時代的秦國。秦在當時位於現在工甘肅省禮縣東北、張家川東、陝西省寶雞、鳳翔東南一大片地方。壤駟氏也就發祥於這裡。據《英賢傳》上指出,壤駟是複姓。這個複姓,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自從壤駟赤之後,改複姓為單姓壤,所以,複姓壤駟氏極為少見。

遷徙分佈

壤駟氏複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比特,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二比特門閥。古代春秋時期,秦國上邽有個人叫壤駟赤。那時秦國兵力强大,但文明程度不高,秦國人好戰爭勝,但崇尚文化的人不多。而壤駟赤是個例外,他就從秦國來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禮制就是用智慧的文化制度去治理國家。壤駟赤很用功讀書,而且有才氣,做詩做文章都很出色。壤駟可能是秦國貴族中的一支姓氏,因為貧民百姓,是不大可能從秦國跑到魯國去求學的。但壤駟這個姓,此後就不再見有人被史書記載的了。據古人考證,因為這個姓改成了單壤。據《姓氏考略》中載:“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後,以壤駟赤之壤為單姓。”壤駟姓之後,望出上邽,即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南一帶。可見壤駟姓當時是以這裡為繁衍中心的。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
秦郡堂:以望立堂,亦稱甘穀堂、上邽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家族名人

壤駟赤:字子徒,春秋末期秦國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人。孔子弟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身通六藝,以詩禮化被西垂。與顏、曾、閔、冉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隴上儒學三賢之一。唐代封“北征伯”,宋朝封“上邽侯”,明代稱“先賢”,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文廟設有壤駟赤祠。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壤駟氏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216132604987
相关資料
裘氏
裘(Qiú)姓來源有四種說法:1.由仇氏改姓而來。來源於邑名,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期的衛國有個大夫被分封在裘邑,他的後人於是用裘作為自己的姓氏。其後世子孫便以居住地為姓,遂成裘氏。故裘氏後人尊裘侯為裘姓的得姓始祖。裘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
標籤:
孫氏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晋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史籍《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氏源於媯姓,是齊田完的後代。孫氏在兩漢以後,還有其它姓氏因多種因素不斷地加入到孫氏行列之中。
標籤: 孫姓
司氏
據《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叔虎,被封於郤,建立郤國,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亦姓司氏。據《世本》載,春秋時衛國衛靈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孫世為衛國司寇,後裔以官名為氏,姓司寇氏,司寇亥就是他的後裔,後改為單姓司。歷史上的複姓司德、司空、
標籤:
石氏
據《元和姓纂》所載,為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之後。石國故地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據《魏書·官氏志》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石氏。又據《後趙錄》載有冉閔改姓石氏為石閔。《北史》載,婁氏有改姓石氏者。當代石姓的人口已達36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