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往往反復發作,或滿口糜爛,或色紅作痛,可單獨發生,也常伴發於其他疾病中。中醫認為,其發病多由風熱乘脾、心脾積熱、虛火上炎所致,主要病變在脾與心,虛證常涉及腎。治療口瘡以清熱瀉火為基本,內治外治相結合。內治是治其本,調理身體陰陽平衡;外治是驅腐生肌,直接作用於潰瘍病灶,幫助口瘡癒合。
舌上、舌邊潰瘍較多,色紅疼痛,心煩不安者,多為心火旺。可用黃連5克、生地10克、淡竹葉10克、通草6克、甘草6克煎服,每日1劑。此方中,黃連瀉心火,生地凉心血,竹葉清心除煩,通草導熱下行,甘草調和諸藥。
如果以口頰、上腭、齒齦、口角潰瘍為主,甚則滿口糜爛,多為脾胃火旺。可用金銀花、連翹、蘆根、板藍根各10克,竹葉、薄荷、牛蒡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此方中,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風散鬱火;竹葉、蘆根清心除煩;甘草解毒調和諸藥。
口瘡還有兩個常用的外治法:1.取野菊花、金銀花、薄荷、生甘草各10克,加水1昇煎沸,待溫後含漱,每次至少3分鐘,每日3~5次。本方可用於口瘡實證,表現為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潰爛及疼痛較重,局部有灼熱感,或伴發熱、尿黃便幹。2.新鮮雞蛋煮熟取黃,小火煎出蛋黃油,外敷潰瘍面上,可用於潰瘍日久不斂者。
愛長口瘡的人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保證飲食衛生,餐具應經常消毒;多吃新鮮、乾淨的水果、蔬菜,避免吃粗硬易劃傷口腔的食品;避免過食辛辣上火、肥甘厚膩的食物;不要趁熱品嘗菜肴,以免燙傷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