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方作為“食藥互補”飲食方法的一種實際應用,其歷史源遠流長。在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奠基著作《黃帝內經》以及《金匱要略》、《千金要方》等古典醫書中,就曾記述過藥膳的製作方法和功效、應用。時至今日,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養生的今天,藥膳因其獨具的補益、抗病、抗衰老等養生功效,逐漸成為了廣受福斯喜愛的一種飲食管道。藥膳的重要意義不僅體現在飲食方面,而且在中醫學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可以說,藥膳是對祖國傳統中醫藥理論的“食治”、“食療”、“食補”方面的重要繼承和發展。
在方劑的組成方面,藥膳方與中藥方所遵循的原則是一脈相承的。這種原則,即是根據“君、臣、佐、使”的要求進行藥物和食物的搭配和製作。其中,君藥為主藥,是指用於洽療主要病症的藥物;臣藥為輔藥,是指配合,君藥以起到增强君藥功效的作用的藥物;佐藥為協助性藥物,是指用於消除主藥毒性、緩解主藥烈性的藥物;使藥,則是指起到輔助調味、定型作用的藥物。藥膳方的組成原則,重在辨證施膳,即根據人體的主要病症選擇適宜的君藥,並以臣、佐、使類藥物相伍,以共同發揮出藥膳的最佳功效。
藥膳方的組成在遵循“君、臣、佐、使”原則的基礎上,還需根據具體藥物的性味、功效、用量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劑。主食主藥和輔食輔藥的選用,雖然不會局限於特定的品種和數量,但必須拿握好使用尺度,應做到量少而高效、安全而對證。在實際應用中,更應注意根據食用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病症性質、體內陰陽比例等情况,酌情進行調劑。
以人參蓮子粥為例,方中人參為君藥,蓮子為臣藥,冰糖和粳米則起著佐、使的作用。此方主要用於氣虛、體虛類患者。如果患者在原有病症之外,還兼有血虛證,則可以加人幾枚大棗,以調劑藥方,新增其補血之效;如果患者的體虛、氣虛情况較重,則可以將人參的劑量新增至10克,以調整用藥劑量,新增其補虛補氣之功。
通過人參蓮子粥增减藥劑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藥膳方的組成並非一成不變,藥物的增减、藥量的增减以及由此導致的藥物配伍的變化都是常用的藥膳配伍方法。囙此,藥膳方的組成要求中,“君、臣、佐、使”這個總體原則雖然非常重要,但還應注意根據不同的病症和實際情況調整方劑的組成,以使其更好地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