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說》中記述說:“食不欲急,急則報脾,法當熟嚼令細。”意思是說,吃飯時要細嚼慢嚥,否則就會損傷脾胃。囙此,吃飯時講究細嚼慢嚥,不僅是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養生的有效手段。
然而,現代人吃飯的速度越來越快,大多數的食物都沒嚼幾口就進了肚子,“囫圇吞”成了典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大胃王的比賽,在規定的時間裏吃得最多的人獲勝,其實這是再糟糕不過的比賽了,得獎的人也許現時還不是脾胃病患者或大胖子,但在不久的將來應該逃不過肥胖症或得脾胃病的命運。雖然“細嚼慢嚥”就像“早睡早起”是大家從小就被教導的良好健康習慣,但是也像“早睡早起”一樣長期被大家所忽視。細嚼慢嚥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食物在我們人體的轉化過程:當食物進入我們人體之後,從口腔經咀嚼並且加入適量唾液初步處理之後進入胃部,經胃酸的溶解再送入小腸,經膽汁和各種消化酶的分解之後,部分食物呈電解性的液體狀態,部分仍是固體狀態。其中液體的部分才能滲透進入小腸壁被小腸吸收,固體的部分則流向大腸,在大腸中身體進一步把剩下的液體吸收乾淨,固體的殘渣就成了大便排出體外。
在食物被消化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食物只有轉化成液體狀態才有機會被人體吸收,固體食物是不容易被身體吸收的。我們所吃的食物大多數是固體的,囙此才需要咀嚼將之磨碎,嚼得越碎的食物到了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就越高。另外身體分泌的消化酶的充分與否,也决定了食物被吸收的比例。而我們許多現代人“囫圇吞”式的飲食習慣,使得大部分食物都還在很大顆粒的狀態下就進了肚子,加上生活習慣不好和阻塞的經絡使得消化酶的分泌不足,食物沒有被充分分解就直接排出體外了。快速的飲食習慣,更使身體分泌消化酶的速度趕不上食物的供應。大多數的食物不是由於顆粒太大,就是由於消化酶的不足,而使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非常低。大多數食物仍然是塊狀的固體,這些固體的食物最終只能被當成大便排出體外。雖然吃了很多的食物,可是吸收到體內的出例很低。
食物的吸收比例是一個容易被許多人忽視的問題,大多數人總以為吃進肚子裏的食物都被身體所吸收了。事實上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了,大多數都成了排出去的大便。而食物被吸收的比例會隨著咀嚼的結果和吃飯的速度而改變。咀嚼越細消化酶越充分,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就越大,被吸收的比例也越高。細嚼慢嚥和“囫圇吞”式的吃飯習慣,其食物的吸收比例有可能相差數倍之多。大多數沒有被充分咀嚼的食物,只是徒然新增身體消化系統的負擔,並且新增大腸中的宿便而巳。
人體需要的營養是那些被吸收的食物,囙此食物的吸收比例越高,則吃進去的食物量就越少。那些飯量越來越大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於“囫圇吞”式的吃飯習慣,大多數的食物也只是到身體裏空跑一遭而巳。身體一直無法吸收到充足的營養,只好不斷地提高食欲,增大食量,並且也越來越喜歡高能量的食物。吃是為了健康生活,為了提高生命質量,囙此,吃,一定要講究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