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的林欧巴桑和幾比特姐妹在一家藥膳火鍋店吃飯,服務員向她們推薦了一款藥膳火鍋。老姐妹們本想好好滋補一下,讓林欧巴桑沒想到的是,吃後卻感覺自己走路有點頭暈。到附近醫院量血壓,林欧巴桑竟然飆升到160毫米汞柱,林欧巴桑不得不住進了醫院。醫生提醒,冬令進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辨體施食”,即根據各人體質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藥膳,可調整體質、有利健康,在防病於未然的同時,起到良好保健作用。若進補不當,不僅無法起到滋補養生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生活中,在4000多種常用中藥中,有87種可做藥膳原料,這些“藥食同源”的中藥與食物配伍、應用時都需要遵循中醫理論,使它們之間互相補充、協調一致,否則就會出現差錯或影響效果。
古人雲:“藥膳食療與症相宜者,益體;與症不合者,害體成疾。”意思是藥膳配方中所選藥材的溫凉潤燥補瀉内容,必須與人體“寒熱虛實”的體質相符合,才能達到養生益體之功效,否則不但無效,反而對身體不利。中醫對藥膳有著嚴格的禁忌,主要包括藥物配伍禁忌、藥膳與食物配伍禁忌、食物配伍禁忌和疾病忌口等。囙此,人們在選擇藥膳火鍋時應謹慎。
所謂藥膳,絕不是食物和中藥的累計相加,而是在中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製而成的。人的體質年齡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身體狀態下,對中草藥的適用程度都不同。食用藥膳火鍋前,應先問清火鍋中草藥的具體種類和適用人群,再根據自己體質和身體狀況來决定。此外,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生活習慣有一定差异,在火鍋選料時要注意這些客觀因素。
一些飯店由於缺少中醫師把關,一些“藥膳”配方、“滋補火鍋”湯底所放原料隨意亂配,有的所用中藥材從藥理上與飯館所宣稱的滋補作用竟完全相反,給人們的健康埋下諸多隱患。如人參是滋補良藥,但人參藥性偏濕熱,適於補氣,可用於脾虛等症,卻不宜為陽熱體質或某些慢性病人服用。
另外,製作藥膳的量是有規範的,拿當歸黃芪烏骨雞這道經典藥膳來說,當歸和黃芪兩味中藥與烏雞的重量比應為1:100,即燉制一隻重1千克的烏雞,當歸和黃芪加入10克為宜,如果放多了,口感就會不好,補大了還容易上火,導致口乾舌燥、五心煩躁的症狀。再就是補陽的食材中有附子,放多了會中毒,導致噁心、嘔吐、頭昏等症狀;再比如枸杞是滋補肝腎的,但每次用的量需要控制,一般體質的人每次放10粒左右,最多不要超過20粒。
專家提醒,藥膳雖不是中藥,但仍應該辨證施膳。如果大家都吃同樣一鍋滋補湯,就失去了藥膳的意義。比如肉湯裏嘌呤偏多,患痛風的人喝了可能會誘發痛風,得不償失,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絕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不問寒熱虛實,盲目進補。否則,不僅無效,反而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