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除了吃肉,還應葷素搭配。”這話似乎該由營養學家來講。但在長期從事中醫藥治療癌症的臨床中,從很多病人身上發現了一些規律,想告訴大家。
吃得不合適會生病
古人說“病從口入”一點都沒錯,現代研究也表明,45%的癌症與飲食有關。且癌症與飲食的密切關係,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一是飲食過好。如《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就是這個道理。以往中醫理解這裡所說的“大丁”是疔瘡,一種感染性皮膚病;但“大丁”應該屬於惡性腫瘤的一種。二是飲食過差。如粗糙、黴變的食物是直接致癌的東西。三是飲食過多、過快。使胃腸經常受傷,反復修補,過度增生而致癌;即《黃帝內經》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四是飲食無節。過分生、冷、熱、硬,饑飽無常,嗜酒無度,寒熱不均。日久生變,寒熱膠結致癌。
中醫重視食積為病
中醫古籍特別強調飲食對腫瘤產生的影響,但往往不受現代人的重視。在臨床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但只給少數人講不行,要讓廣大群眾都知道。
《濟生方》曰:“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宿胃脘??久則積結為症瘕。”《景嶽全書》有:“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醫碥》中更具體地指出:“酒客多噎嗝(一種腫瘤),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乾澀,(觀其口舌乾澀可知也)食不得入也。”現代人膏粱厚味者眾,但消食導滯卻未被廣大醫家重視。中醫傳統的“病因三因學說”其一就是飲食不節,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應在實際中重視它。
明代嘉靖年間太醫院院判餘橋,精岐黃術,多有創見,僅《海外回歸中醫古籍珍本集萃・醫方集略》中引用《餘橋論》就有19處,遠高於其他醫家。《醫方集略》在學醫之法等緒論之後,首列脾胃門,並引《餘橋論》,就食積致病診療頗多心得,讀其案例,啟發良多: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實在不能忽略“食積”這一重要病因病機。
因為現在中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很快,飲食結構中肉食比例大幅度增加,暴飲暴食,肥甘厚味,比比皆是,是導致食積成為消化系統疾病的主要原因。
瞭解飲食抗癌是為提醒健康人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落實到臨床上,是在抗癌的持久戰中,不能全靠藥物,飲食抗癌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激戰之後撫平戰爭創傷和重建正常秩序的必然過程;做得好則事半功倍,否則有前功盡棄之嫌。
推薦的保健抗癌飲食原則為:
正常飲食,適口為上。是說只要是適口的一般對人有益,只有大家經常吃的才是最益於人體的。如小麥、大米、蘿蔔、白菜等,雖然價格低廉但營養均衡,反倒是常吃山珍海味者不一定長壽。
穀肉果菜,不偏不倚。《黃帝內經》所說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強調“穀果肉菜”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整天大魚大肉不好,天天吃素也要因人而異。關鍵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比例合適。除主食外,“一斤蔬菜一兩豆,一個雞蛋一點肉”的原則不無道理。因為,我們祖祖輩輩都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突然大幅度地改變飲食習慣,沒這個基因啊,營養過剩,就變成毒了,不生病才怪呢。
不同病症,食療有別。作為食物,大家日常食用差別不大。若要用作食療,還是要對證的,最好在中醫的指導下應用,不然恐有南轅北轍之誤。至於忌口發物,要具體分析。現在有一些人不生病的時候什麼都敢亂吃,一生病又什麼都不敢吃,特別講究忌口,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影響健康。實際上,是否忌口要聽醫生具體分析。
大過年的,說了這麼多,不是想破壞節日氣氛也不是嚇唬大家,說光吃肉一定得癌,但從飲食對癌症康復的影響上看,健康的飲食很重要。什麼是健康的飲食?《內經》所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為原則。今人不可不察,尤其是健康人不可不察。
附:膳食健康“六字訣”
粗:粗糧、雜糧、粗纖維類食物;可以說,這素那素(保健品)不如吃素。
雜:食譜宜雜、廣,不偏嗜。
爛:食物均應煮爛、煮熟,以利消化。
鮮:新增新鮮蔬菜和水果在飲食中的份額。
少:食物攝入總量應有所節制。
淡:少鹽、少辣、少油、少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