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已經成為越來越普及的一種美味中藥食物,以至於不少城裡人的花盆中也把它養起來。
蘊含五行之味,色香味俱全
馬齒莧,別名“馬莧菜”“馬齒菜”等,因“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即葉子形狀像馬齒,氣味像莧菜而得名,又因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籽黑”,具備五行之色,還得名“五行菜”。
偉大領袖毛澤東和馬齒莧有著不解之緣。在韶山毛澤東故居,陳列著保存完好的大大小小的罎罎罐罐,這是毛澤東母親文七妹製作馬齒莧、酸泡菜、黴豆腐等菜肴時使用過的器皿。這些菜肴,又被稱為“罎子菜”,毛澤東就是吃著這些“罎子菜”長大的。
在延安時期,由於敵偽封鎖,生活异常艱苦。生命力極為頑強的馬齒莧,即使在陝北貧瘠的黃土高坡上,也能採集到。這種生長在溝畔路旁的野菜,在艱難歲月裏給毛澤東的飲食帶來了很大快慰。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仍念念不忘馬齒莧,時常提出吃馬齒莧的要求。對此,保健人員曾感到不安,害怕對主席的健康有害。於是,拿來一些樣品,找到有關部門化驗,還查閱了各種中草藥方面的書籍。化驗和查證的結果,正如毛澤東所言:“馬齒莧,既可食,又是藥。”
清熱解毒療腹瀉,散血消腫除癰瘡
對馬齒莧的藥用價值略知一二的都知道它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比如民間中醫常用其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鬁。專家介紹說,對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馬齒莧也可以用於治療,常配黃連、木香。內服或搗汁外敷馬齒莧還可以治癰腫。有的醫家還把它用於輔助治療便血等,因為它還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宋代的《開寶本草》中記載馬齒莧有“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Y結癰瘡”等功效。明代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馬齒莧可以“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清代的《生草藥性備要》中記載其能“治紅痢症,清熱毒,洗痔瘡疳疔。”這裡提到的紅痢是痢疾的一種。這類患者主要症狀有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中雜血和黏液。
夏季的消暑菜,有些人卻不宜食
每年春夏季是馬齒莧的茁壯成長期,莖葉最為繁茂,紅色的杆,綠色的葉,一簇簇地成長,生命力極强。農村的田間地頭尋常見,都市社區的草坪中、街道綠化帶、公園的邊角處、陽臺的花盆裏等等,也能發現馬齒莧的身影。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馬齒莧也成為比較受歡迎的野菜。明代的《滇南本草》中記載,馬齒莧有“益氣,消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之功。
專家提醒,雖然馬齒莧是一種藥食兩用的中藥,但是,對於從來沒有吃過馬齒莧的人,最好第一次吃的時候一定要少量,逐漸適應了才能多吃。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要少吃,明代的《神農本草經疏》中告誡:“凡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勿用。”
此外,以下三種情况也不宜食用馬齒莧:腹部受寒引起的寒性腹瀉;懷孕期間不宜食用。因為馬齒莧“滑胎”可能引起流產等;馬齒莧與鱉甲相克,入藥的時候不要同服。
馬齒莧種植注意事項
種馬齒莧,可以直接播種,也可以進行扡插,非常好成活。馬齒莧出苗以後,過半個月左右就能倒栽了。倒栽完以後,要做好澆水施肥工作。還要注意,倒栽的時候,要選擇陰天的天氣,這樣就不用做遮陰方面的工作了。
陽臺花盆種植的馬齒莧形成的花蕾,要及時摘掉,這樣才能把營養都供給營養枝。在開花之前,可以採集一些15釐米高的葉子。開花以後,馬齒莧的嫩枝就老了,口感也會大打折扣。
馬齒莧一般是不需要打藥的,收穫期很長,一般能保持到十月份,一般每半個月就可以收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