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結構是預防慢性病的最佳飲食

從營養學角度來分析,世界最佳飲食管道中,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的身影遍佈其中。國際醫學界認為,中國傳統飲食結構是預防慢性病的最佳飲食。公共衛生專家指出,膳食結構“西化”是造成中國居民慢性病發病率逐漸升高的首要原因,這一危害在青少年中影響最大,很可能會對國民健康貭素產生極壞的影響。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人類疾病譜亦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正危害著人類的健康。追根溯源主要有以下原因: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過剩”和“營養不良”同在,“貧困病”與“富貴病”並存,很多慢性病是“吃”出來的。

從營養學角度來分析,世界最佳飲食管道中,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的身影遍佈其中。國際醫學界認為,中國傳統飲食結構是預防慢性病的最佳飲食。

中國傳統飲食結構五大亮點

食物搭配平衡膳食

《黃帝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種膳食結構由“穀肉果菜”四大類食物組成,並根據食物的營養作用大小進行分類,動物性食物(五畜)和植物性食物(五穀、五果、五菜)的搭配比例1∶3,是科學的配比。“穀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膳食指南,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起居和促進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然食材低溫烹調

中國式烹飪風格在夏商時期開始形成,烹飪多以蒸、煮、燜、燉為主,溫度在100℃左右,與高溫烹飪的煎、炸、燒、烤相比,被稱為“低溫烹飪法”。隨著烹飪廚具灶具的改進,爆炒管道出現,中式烹飪強調“急火快炒”,高低溫結合的烹飪管道可以减少油脂氧化,保留營養成分。西方烹飪中的炸、燒、烤等,烹飪時的“美拉德反應”會帶來特有的色香味,但產生的“丙烯醯胺”“多環芳烴”等致癌物,對健康會造成不利影響。“低溫烹飪”是環保健康的烹飪管道。

豆類蛋白植物翹楚

豆腐常被稱為中國四大發明後的又一重大發明。西漢年間,豆腐出現,克服了大豆不易消化的缺點,大豆蛋白亦彌補了肉蛋奶等的相對匱乏,提高了人民的健康素養。現代營養學發現,大豆中所含的大豆異黃酮、皂苷、多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可以封锁膽固醇吸收、調節胃腸功能和改善胰島素水准,大豆成為世界公認的“功能食品”。

發酵豆製品豆豉創制於春秋戰國之際。豆豉溶栓酶、維他命K2等營養素均來自豆豉、腐乳等發酵豆製品中。“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等體現中國居民日常膳食的健康法則,正在被美、日等已開發國家嫻熟地運用,並不斷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湯液粥食溫胃調養

中國“食祖”伊尹首創湯液之法,彭祖擅長調羹。湯液雉羹,除了食材的互動融合、取長補短外,還延伸出粥食。清代《粥譜》裏記載:“粥於養老最宜,一省費,二味全,三津潤,四利膈,五易消化。”時至今日,南方煲靚湯,北方喝米粥,世代相傳。

茶葉文明源遠流長

中華“茶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唐代陸羽撰寫全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指導了茶葉生產,促進了茶業經濟的發展,推廣了飲茶風氣,陸羽被人們尊為“茶聖”。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茶葉中含有500多種化學成分,其中茶氨酸、茶多酚、生物鹼(咖啡因、可哥堿、茶鹼)、茶多糖及茶色素等是茶葉發揮藥用價值的重要成分。茶具有驅散疲勞、清腦明目、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止瀉等功能。現代醫學指出,茶在防治慢性病、抗輻射、抗腫瘤、抗突變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深層次挖掘。

西式飲食帶來的健康危害

西式飲食結構亦稱為“富裕型飲食模式”,是歐美、俄羅斯及中東等地區的飲食模式:肉奶蛋為主,麵包洋芋蔬菜為輔,佐以方糖、果汁、飲料,是典型的“三高”(高脂、高蛋白、高糖)食品,其結果是能量過剩,導致患慢性病的人數逐年遞增。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行程,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當前中國居民的飲食結構迅速“西化”,“三高”食品、洋速食、油炸食品、烘焙食品充斥市場,中國成為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30%的中國人存在超重或肥胖,各類腫瘤發病率居高不下。公共衛生專家指出,膳食結構“西化”是造成中國居民慢性病發病率逐漸升高的首要原因,這一危害在青少年中影響最大,很可能會對國民健康貭素產生極壞的影響。囙此,回歸健康飲食,刻不容緩。

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結構,接受平衡膳食理念,堅持“寓醫於食,藥食同源”的食療方法,在慢病防治方面將是有益的探索。

資料標籤: 飲食 慢性病
本文標題: 中國傳統飲食結構是預防慢性病的最佳飲食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002083000464
相关資料
芒種之後易“疰夏”,食療調養“暑”不怕
疰夏多見於體質較弱的老人或小孩,3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容易發病,中醫又稱之為“小兒夏季熱”。每年夏天都容易“疰夏”的人,可以在濕熱薰蒸的芒種季節適當服用一些藿香正氣水,一日兩次,連續一周左右,亦能有效預防“疰夏”。
標籤: 疰夏
小滿過後吃點“苦”,苦味蔬菜可清熱
《周書》中,即有“小滿之日苦菜秀”之說。從前采食苦菜來充饑是順理成章之事,而如今小滿時節吃苦菜,卻是為了嘗個新鮮,清除身體內的油膩。中醫認為,苦菜性味苦、寒,具有清熱凉血、解毒的作用。
標籤: 小滿 蔬菜
不吃早餐“七宗罪”,中醫教您來“護胃”
不吃早餐七宗罪1、反應遲鈍工作效率低人早晨起床後,血糖水准會下降。尤其適用於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標籤: 七宗罪 中醫
葛花解酒醒脾,可養肝、護胃、補腎
葛花為葛藤的未開放的花蕾,性味甘、平,有醒脾和胃之功效。對於葛花可以解酒這一點,現代醫學也做出了證明。從葛花中選取的多種成分,對乙醇所致的機體代謝紊亂有著顯著的保護效果。沖泡葛花茶飲用,不僅具有解酒的功能,同時還可以起到養肝、護胃、補腎的作
標籤: 葛花 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