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養生名著《壽親養老新書》中的“七養訣”

真氣又叫“正氣”,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有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人若經常喋喋不休或大喊大叫,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氣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

元朝鄒鉉所撰《壽親養老新書》一書中有一首“七養訣”曰:“一者少言語養真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髒氣;五者莫嗔怒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讀來耐人尋味。

①少言語養真氣少言語是指說話要戒急、戒快、戒喋喋不休。真氣又叫“正氣”,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有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人若經常喋喋不休或大喊大叫,就必然要消耗肺氣,影響呼吸氣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而百病叢生。

②戒色欲養精氣戒色欲,指的是房事要有節制。姿情縱欲,對房事不加節制,必然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房事過度主要是損耗人的精氣,而精氣是養生之本。精氣損耗就動搖了生命的根本,所以健康和長壽就難以保障。

③薄滋味養血氣薄滋味是指多食蔬菜、瓜果、清淡素食類,少食肥肉、烈酒、辛辣、油膘之品。貪圖膏梁厚味,嗜食美酒佳餚,整天大魚大肉,無所顧及,必損身體。少吃葷食不貪味,飲食五味不要太過,特別是不要太鹹。

④咽津液養髒氣津液指唾液,古人認為津液是人體的精華。在非飲食的情况下,經常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使體內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唾液(津液),再徐徐咽下有滋養髒氣的良好功效。

⑤莫嗔怒肝氣是指平時要必境氣和,不要隨便發火,否則,導致肝氣持續處於上行狀態,肝氣上逆,同時血液隨氣上逆,造成肝鬱不疏,從而對肝臟造成損害。若經常為生活瑣事動怒,甚至暴跳如雷,就可因怒火而氣亂,使心神無主,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紊亂而致病,甚至引起猝死。

⑥美飲食養胃氣美飲食是說飲食結構要搭配合理,從古到今人們充分認識到食物不同,所含營養成分也有差別,只有全面而合理地進行搭配,才能使人體獲得不同的營養,以滿足各種生理功能的需要。日常生活中,穀物、蔬菜、水果以及肉類是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只有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才能補養胃氣。

⑦少思慮養心氣是指閑來不要胡思亂想,人必有所思,亦必所有慮,但過多思慮,則傷心氣而損壽命。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省思少慮,特別是對於個人得失、名譽地位、物質金錢等,不可以汲汲而求,處心積慮,以免失去心理平衡而影響健康。

資料標籤: 壽親養老新書
本文標題: 古代養生名著《壽親養老新書》中的“七養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000524767855
相关資料
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疾病《黃帝內經》教您“防”與“調”
生活習慣病就是以不良生活習慣為主要原因引起的疾病,包括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疾病、部分惡性腫瘤等,其發病與患者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管道密切相關。飲食不節也是生活習慣病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曰:“
標籤: 黃帝內經
身心合一、動靜和諧中華文化的動靜養生智慧
在我們中華文化的第一圖示――太極圖就能看出這樣的動靜養生智慧。對中老年人而言,最好的運動就是慢走。運動一定要達到有效的運動量。“五”是一周不少於5次運動。一般來說,“三、五、七”提示了運動的標準。而且中國文化特別崇尚靜養生。
標籤:
亞健康本質“陽”不足中醫“扶陽思想”新曙光
在這方面,中醫扶陽思想帶來了新的生命曙光,對於亞健康狀態的治療收到了顯著的臨床效果。從中醫理論來看,所謂亞健康狀態,就是陽氣不足的狀態。如何促進亞健康的康復1、重視腎陽,不妄作勞房事適度。亞健康狀態最常見的症狀是煩燥,容易上火。
標籤: 中醫 亞健康
過勞過逸皆傷神勞逸結合才養生
中醫講過度安逸,氣血瘀滯,“神氣”也就是生命力會减弱。勞力、勞心之後,暫時休息,使疲勞消除,體力和腦力得以恢復,這種逸事有益於身心健康,也有利於更好地勞動。這種勞動強度並不大,但是可以起到使全身氣血流通的目的,氣血流通了,慵懶之病也就好了。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