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診斷

血澱粉酶測定,在少數早期胰腺癌,因胰管梗阻可有一過性升高;後期胰腺組織萎縮,血澱粉酶值不會有變化。胰腺癌患者可能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試驗陽性率高。癌胚抗原測定,約70%胰腺癌患者可升高,但亦無特异性。消化道癌相關抗原CA19-9被認為是診斷胰腺癌的名額。CT掃描應該列為現時診斷胰腺癌的主要方法。

(一)實驗室檢查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有時可超過342μmol/L,其中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血鹼性磷酸酶值升高亦很顯著。尿膽紅素試驗呈陽性或强陽性。血澱粉酶測定,在少數早期胰腺癌,因胰管梗阻可有一過性升高;後期胰腺組織萎縮,血澱粉酶值不會有變化。胰腺癌患者可能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試驗陽性率高。癌胚抗原(CEA)測定,約70%胰腺癌患者可升高,但亦無特异性。消化道癌相關抗原CA19-9被認為是診斷胰腺癌的名額。

(二)B超胰腺癌的直接影像可見到低回聲的腫瘤,間接的所見往往成為發現小胰癌的線索,如擴張的胰管、膽管等。除主胰管外,還要仔細觀察胰管的分支。有些小胰癌可首先引起胰管分支的局限性擴張,如鉤突部胰管擴張。超聲內鏡因超聲探頭僅隔胃、十二指腸壁對胰腺體尾和頭部掃描,不受胃腸道氣體干擾。所以,可清晰地描出胰內結構,發現早期病變。

(三)CT掃描CT掃描可以顯示胰腺腫塊的正確位置、大小及其與周圍血管的關係,但<2cm的胰腺腫塊約l//3不能發現影像學改變,除費用昂貴的因素外。CT掃描應該列為現時診斷胰腺癌的主要方法。胰腺癌的CT影像為:①胰腺腫塊呈普遍性或局限性腫塊。腫塊中心可有不規則的輪廓模糊的低密度區,若低密度區較大,可為腫瘤壞死或液化表現;②癌腫侵入或壓迫膽管或胰管時可使其擴張;③癌腫可侵及胰背脂肪層及包繞腸系膜上血管或下腔靜脈。

(四)磁共振成像(MRl)MRI可顯示胰腺輪廓异常,根據T1加權像的訊號高低,可以判斷早期局部侵犯和轉移,對判斷胰腺癌,尤其是局限在胰腺內的小胰癌以及有無胰周擴散和血管侵犯方面MRI優於CT掃描,是胰腺癌手術前預測的較好方法。但價格昂貴。

(五)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ERCP能同時顯示胰管、膽管和壺腹部,對不明原因的阻塞性黃疸很有價值,此外還能直接觀察十二指腸乳頭,並收集胰液作細胞學檢查。但在已有阻塞性黃疸的情况下作ERCP有引發膽道感染的危險,應控制好注入造影劑的數量、速度和壓力。胰腺癌的ERCP影像所見為:①主胰管不規則性狹窄,梗阻,其末端呈鼠尾狀截斷影;②主胰管側支破壞、斷裂、稀疏和移位;③造影劑外溢入腫瘤區;④膽總管可有包繞狹窄和梗阻表現,如同時有胰管的狹窄和梗阻,則呈“雙管征”。

(六)胃腸鋇餐檢查(GI)常見的GI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有限。在胰頭癌晚期可有十二指腸圈擴大,或十二指腸呈反“3”形改變。低張GI檢查使十二指腸平滑肌鬆弛,蠕動减少從而利於觀察十二指腸粘膜的變化,如紋理紊亂、粘膜中斷、壁僵硬等。

(七)細胞學檢查現時多主張術前在B超或CT引導下經皮細針穿刺抽吸胰腺腫塊作細胞學檢查,對胰腺癌有很高的診斷價值,是一種簡單、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其主要診斷作用在於晚期不能手術病人,可以明確診斷。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也可以在術中應用,並可代替胰腺活檢,從而避免因活檢引起出血、胰瘺、急性胰腺炎等併發症發生。四、胰腺癌的早期診斷關於胰腺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一直是人們探索力求解决的問題,作者認為對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資料標籤: 胰腺癌 健康 腫塊
本文標題: 胰腺癌診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489098519281
相关資料
胰腺癌應如何診斷?
除注意上述臨床表現外,可選用下列輔助診斷措施。胰腺癌患者可能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試驗陽性率高。消化道癌相關抗原CA19-9被認為是診斷胰腺癌的名額。CT掃描應該列為現時診斷胰腺癌的主要方法。
標籤: 胰腺癌 健康
臨床上胰腺癌的中醫綜合治療
二藥共煮,去狼毒,吃紅棗,每日5個,每日3次。將血竭與冰片用95%乙醇溶化,餘藥濃煎或膏劑,兌藥物調成糊狀,外敷於癌症的體表部位,每日換藥1次。共為細末,凡士林調糊,敷攤於紗布上,貼於癌腫體表部位,每日換藥1次。放、化療期間,常吃一些動物脊
標籤: 胰腺癌 中醫
得了胰腺癌該怎麼治?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會嚴重危害人體的身心健康。那麼該病如何治療最好呢?下麵腫瘤專家對此給出了回答。早期胰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多年來胰腺癌被認為對放療不敏感。新的放射治療的途徑有精確大劑量外照射、裂隙間的照射或近距放射、術中及鋪助放
標籤: 胰腺癌 健康 癌症 養生 藥品
早期胰腺癌能治癒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高,胰腺癌發病率有逐年增多趨勢。然而胰腺癌無特异症狀。首發症狀極易和胃腸、肝、膽等疾病相混淆,於是,很不幸的是首發症狀往往被醫生或病人忽視而延誤診斷。上腹痛或上腹飽脹不適是胰腺癌首發症狀。
標籤: 胰腺癌 健康 癌症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