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膽囊癌的鑒別診斷

但部分息肉樣變患者亦可發生癌變,通過手術切除後病理檢驗,可進一步明確診斷。B超檢查可見膽囊壁有回聲中等的圓形或橢圓形或乳頭狀突起,一般認為腺瘤是一種癌前期病變,應及早手術切除病理檢查以鑒別。

1、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與慢性肝炎、肝硬化有密切的關係,其起病隱匿,早期患者無明顯症狀,少數患者短期內出現食欲減退,上腹部脹悶不適或乏力等症狀。中晚期患者出現肝區疼痛、肝脾腫大、腹水、黃疸、進行性消瘦。其黃疸是由於腫塊壓迫或侵犯肝門附近膽管,或癌組織和血塊脫落引起膽道梗阻所致。在B超或CT檢查下可見局灶性邊界較清楚的密度减低區,也可見模糊或大小不等的多發陰影,臨床檢驗可見AFP陽性,AKP及γ-GT顯著升高,肝穿刺細胞學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以鑒別。

2、胰腺癌

胰腺癌臨床表現隱匿,初發病時多無特徵性表現,腹痛、消瘦和黃疸是最常見症狀,伴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有的患者伴發熱、皮膚瘙癢、陶土樣大便。由於胰腺深藏在腹腔的後部,不易觸及。癌腫本身,可有局部壓痛,在晚期深觸診時可捫及到堅硬結節樣壓痛的腫塊,可伴有腹水及鎖骨上腫大的淋巴結,B超或CT檢查可見胰腺腫塊或局部增大,輪廓不規則,病變區密度不均勻。胰腺為少血管瘤,故增强掃描時大多數腫塊强化不明顯,而呈低密度影。瘤腫引起阻塞性黃疸時,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癌腫破壞胰島細胞時常伴高血糖,血清癌胚抗原(CEA)測定可明顯增高。在B超或CT檢查引導下經皮穿刺胰腺腫塊,吸取活組織塗片查癌細胞,可進一步獲得病理診斷,而明確診斷及鑒別。

3、膽管癌

膽管癌是源於肝內外膽管上皮的惡性腫瘤,臨床常表現為肝臟腫大,上腹部包塊、腹痛,背痛及體重減輕,晚期表現為黃疸及腹水。黃疸是由於腫瘤侵及左右肝管匯合處或腫瘤壓迫對側膽管所致,多數患者見鹼性磷酸酶及血清膽紅素增高,少見AFP增高,多見CA19-9增高,B超、CT檢查可見肝內膽管擴張而膽囊和肝外膽管正常,進一步膽管造影,可明確造成左右肝管匯合部梗阻的病變部位,膽汁中可查到癌細胞。

4、膽囊結石

患者多起病遷延,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伴膽囊炎急性發作時,典型症狀為腹部絞痛,向右肩部放射,可伴發熱或呈高熱,查體可見莫菲氏征陽性,B超或CT檢查可見膽囊內强回聲團塊或膽囊體積增大,但無軟組織腫物,進一步膽囊造影可明確診斷及鑒別。

5、膽囊息肉

早期無明顯症狀,隨著增長及對膽囊內黏膜的刺激,出現上腹部疼痛,呈反復發作,食欲不振或伴發熱。息肉可為多發或單發,呈粉紅色或灰白色,鏡下為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CT平掃難以發現,口服造影劑後CT掃描可見小結節狀低密度影,直徑多在3~6mm,邊緣光滑,無蒂者變換體位時形態和位置無變化,有蒂者可擺動。但部分息肉樣變患者亦可發生癌變,通過手術切除後病理檢驗,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6、膽囊良性腫瘤

膽囊良性腫瘤大多無症狀,主要有膽囊腺瘤,大小及部位不一,質軟,有蒂者占4/5以上,呈褐色、紅色或紅棕色,肉眼觀察呈平滑的圓形或絨毛狀,腺瘤常單發,直徑5~40mm,比息肉稍大,與膽囊癌的區別是腫物表現光滑,膽囊壁無浸潤增厚。B超檢查可見膽囊壁有回聲中等的圓形或橢圓形或乳頭狀突起,一般認為腺瘤是一種癌前期病變,應及早手術切除病理檢查以鑒別。(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學)

資料標籤: 膽囊癌
本文標題: 臨床上膽囊癌的鑒別診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488762653255
相关資料
膽囊癌的病因病機與診斷要點
原發性膽囊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在國內約占所有胃腸道惡性病變的第7比特。膽囊癌發病與年齡、性別等因素有關,多見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3,且隨年齡增高而發病率顯著升高。因營養不良,可出現血色素及紅細胞减少,血小板多無明顯變化,血
標籤: 膽囊癌
膽囊癌如何確診
膽囊癌病人臨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現。臨床上膽囊癌主要的確診方法有以下幾種。膽囊癌如何確診一、超聲檢查:B超檢查簡便無損傷,可反復使用,其診斷準確率達75%~82.1%,應為首選檢查方法。
標籤: 膽囊癌
膽囊癌如何診斷
膽囊癌病人臨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現。膽囊癌起病隱襲,早期大多無症狀。膽囊癌與膽囊結石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癌腫發展快,等到做出膽囊癌的診斷時,多數膽囊癌已是晚期了。據資料報導,B超對膽囊癌的診斷正確率可達65%-70%。
標籤: 膽囊癌 健康 養生
膽囊癌的診斷有哪些手段
膽囊癌的診斷有哪些手段一、ercp:有人報告ercp對於能够顯示出膽囊的膽囊癌診斷率可達70%-90%,但er-cp檢查有半數以上不能顯示膽囊。文獻報告的細胞學檢查的陽性率雖不高,但結合影像學檢查方法,仍可對半數以上膽囊癌患者作出診斷。膽囊
標籤: 膽囊癌 健康 養生 膽囊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