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證論治
(1)肝胃不和
主症:胃脘脹滿疼痛,竄至兩脅,或噯氣、泛酸、呃逆、胸脅苦滿,納呆。舌質淡紅或暗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减。
(2)氣滯血瘀
主症: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處,或可捫及腫塊,腹滿不欲食,嘔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見柏油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减。
(3)脾胃氣虛
主症:面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食後胃脘飽脹不適,噁心嘔吐,吐後胃靜,大便溏薄,久病則形體消瘦。舌質暗淡,舌體胖大可見齒痕,苔白或腐膩無根,脈沉細無力。
治則:益氣和胃,健脾消食。
方藥:香砂六君子東加减。
(4)痰氣交阻
主症:胸脘脹悶或心下痞滿,吞咽不利甚則嘔惡痰涎,口淡無味,納呆食少,腹脹便溏。舌苔白膩而厚,或黃膩,脈弦滑。
治則:健脾燥濕,化痰散結。
方藥:二陳湯合海藻玉壺東加减。
(5)胃陰不足
主症:胃脘灼熱隱痛,嘈雜不適,饑不欲食,口幹喜冷飲,大便幹。舌紅而幹,或見舌有裂紋,苔少或苔花剝,脈細數或虛數。
治則:益胃養陰,清熱解毒。
方藥:麥門冬湯合益胃湯加减。
(6)脾胃虛寒
主症:胃脘痛喜溫喜按,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穀不化,泛吐清水。腎陽虛則見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畏寒倦臥,便溏浮腫,或五更泄瀉,小便清長。舌質暗淡,可見齒痕,苔白水滑或白腐,脈沉細或沉緩。
治則:溫中散寒,溫腎助陽。
方藥:理中湯加减。
(7)氣血雙虧
主症: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自汗盜汗,或見低熱,納呆食少,胃脘可見腫塊疼痛,或食後胃脹,或飲食不下,全身乏力,動則氣短,形體消瘦。舌淡或舌質暗淡,或見瘀斑,脈虛或沉細。
治則:氣血雙補,兼行氣活血,或解毒化瘀。
方藥:十全大補湯加减。
2、單方驗方
(1)浙江三根湯:藤梨根、水楊梅根、虎杖根各30g。水煎服,日1劑,分2次口服。
(2)幹蟾皮0.5g,兒茶0.5g,延胡索0.3g,雲南白藥0.4g。上藥共研細末,每日1次,每次1.0g,一星期後每次量增至1.2g,兩星期後增至1.4~1.5g,三星期為一療程。服藥時如有噁心嘔吐,為中毒表現,應减少服藥量,嚴重者停藥。
(3)胃癌粉:烏蛇、螃蟹、鹿角霜各60g。曬乾,研細末,每次5g,每日3次。
(4)八月劄、鐵樹葉、白花蛇舌草各30g,蜂房、白術各9g,陳皮6g。濃煎,每日1劑,分2次口服。
3、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主穴選中脘、膈俞、胃俞、足三裡;配穴選內關、脾俞、三陰交。
(2)飲食療法:化療期間主要表現為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故可進調補脾胃和滋補肝腎之品,如黃精、山藥、薏苡仁、枸杞子、首烏、大棗、生薑等藥食兩用之品,以及雞蛋、瘦肉、動物骨髓、蜂王漿、人胎盤、當歸生薑羊肉湯之類。放療期間主要為熱毒傷陰表現,可偏重進食梨汁。胃癌術後宜少食多餐,每餐進幹食,少飲湯,可减少傾倒綜合征發作次數和減輕發作程度。宜進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類食品。此綜合征忌牛乳。(腫瘤科主任醫師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