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鎵掃描
活動性肺泡炎區域通常有鎵-67的濃集,對判斷病變的活動性有價值,為非創傷性檢查,安全度較高,但難以鑒別間質性肺疾病的類型及與非間質性肺疾病(如肺惡性腫瘤、細菌性肺炎、肺結核等)進行鑒別。
二、臨床表現
多為隱襲性發病,漸進性加重的勞力性呼吸困難是最常見症狀,通常伴有乾咳、易疲勞感。主要體征為淺快呼吸、以雙下肺為著的爆裂音、唇指紫紺及杵狀指(趾),晚期可出現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厚,常死於呼吸衰竭或(和)心力衰竭。
三、病史、職業史
間質性肺疾病中約1/3致病原因已明確,其中以職業環境接觸外源性抗原占相當比重,所以病史、職業史可能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要詳細收集職業、愛好、用藥等過去史資料。
四、胸部影像學檢查
胸片的早期异常徵象有磨玻璃樣陰影、肺紋理增多,常易被忽視。病變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廣泛網格影、網狀結節影、結節狀影等,晚期呈蜂窩肺樣改變,病變常累及兩側肺野。
電腦體層掃描(CT),尤其是高解析度薄層CT(HRCT)有
助於分析肺部病變的性質、分佈及嚴重程度,還可顯示肺內血管、支氣管、胸膜-肺介面的异常徵象,主要徵象分為四種類型:1、不規則線狀陰影,呈網狀、放射狀;2、囊狀型,呈多個大小不一的薄壁囊腔,直徑範圍為2~50mm;3、結節型,結節直徑為1~10mm;4、磨玻璃樣改變。
五、肺功能檢查
特徵性改變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散功能障礙。如肺總量、肺活量和功能殘氣量减少,不伴有氣道阻力的新增,CO彌散量下降,輕症患者於休息時可無低氧血症,但運動負荷時或重症患者通常存在低氧血症,PCO2可正常或降低,終未期可出現II型呼吸衰竭。
六、支氣管肺泡灌洗(BAL)
對BAL收集的肺泡灌洗液進行細胞分類及上清液中纖維連結蛋白、白介素及其受體等的生化、免疫測定,對間質性肺疾病的診斷、活動性判斷及療效評估有一定價值。如活動期結節病的BAL液中,淋巴細胞所占百分率高,多超過24%,以輔助T淋巴細胞(CD4)為主,CD4/CD8>1.5。IPF的BAL液中以中性粒細胞比值升高為主。
七、肺組織活檢
經支氣管肺活檢(TBLB)創傷性小、對肉芽腫性病變尤其是結節病的陽性率可達60~70%,如結合應用特殊組織病理科技或染色,對鑒別惡性疾病、感染、過敏性肺泡炎、肺組織細胞增多症-X等有一定價值。但因取材標本小(2~5mm),尚不足以評估肺組織纖維化和炎症的程度,其總體診斷率約為25%。
開胸肺活檢(OLB)的取材理想,可進行光鏡、免疫螢光,免疫組化等組織學檢查,對明確間質性肺疾病類型、致病因數及研究發病機制均有重要價值。但創傷大,醫療費用高,重症間質性肺疾病患者難以承受。
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具有創傷小、合併症輕的優點,與OLB有相似的診斷價值,應成為今後間質性肺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
鑒於現時肺組織活檢的開展極為有限,面對龐大的間質性肺疾病病譜,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應結合上述各項進行程式性逐步評估,最近ATS和ERS的聯合專家委員會達成共識,提出了IPF診斷依據,可供參考。
在尚未作外科肺活檢且診斷不能確定的免疫功能健全成人,如符合下列全部主要診斷標準及4項次要標準中的3項,其IPF的臨床診斷正確率明顯增加。主要診斷標準:1、除外已知原因的間質性肺疾病;2、肺功能异常呈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或)氣體交換障礙;3、HRCT見雙肺基底部網狀陰影,伴輕微磨玻璃樣改變;4、TBLB和BAL無支持其它疾病的證據。次要診斷標準:1、年齡大於50歲;2、隱匿起病、不能解釋的運動後呼吸困難;3、病程在3個月以上;4、雙側肺底部可聞及吸氣性爆裂音(velcro音)。
在外科手術肺活檢呈現有UIP組織學改變且病因不明病例,如符合下列三方面條件,可明確診斷IPF。1、除外其他已知病因的間質性肺疾病;2、肺功能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VC↓伴FEV1/FVC↑)和(或)氣體交換障礙(PA-aO2↑或DLCO↓);3、胸片及HRCT异常:胸片示肺周圍區域的網狀陰影,主要是雙肺基底部及不對稱分佈並伴有肺容積降低。HRCT主要表現為斑片狀陰影,伴較為局限的不同程度磨玻璃樣陰影,嚴重病變區常可見牽拉性支氣管擴張和(或)胸膜下蜂窩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