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

面癱是面神經麻痹的簡稱,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很高,而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平常人們所常說的面癱,在多數情况下是指面神經炎而言。因為面癱可引起十分怪異的面容,所以常被人們稱為“毀容病”。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症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

面癱是面神經麻痹的簡稱,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很高,而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平常人們所常說的面癱,在多數情况下是指面神經炎而言。因為面癱可引起十分怪異的面容,所以常被人們稱為“毀容病”。

所謂的面癱,就是面部肌肉癱瘓,它是由支配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的面神經受到損傷而引起面部肌肉運動障礙,例如有的人嘴歪了,眼也閉合不嚴,吃飯後想漱漱口也很困難,或感到臉部麻木,尤其在笑時,臉部兩側就顯得極不對稱其實,也稱作面神經麻痹,中醫稱之為“口僻”或“口眼歪斜”。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以在莖乳突孔和麵神經管內的部分為著。

面癱的分類

以顏面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常見病,叫面神經麻痹,又稱為面癱。以其損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中樞性面癱是指病損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當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時引起的面癱。由於面神經核上部的細胞接受兩側皮質腦幹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經核下部的細胞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幹束的纖維,其軸突組成面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同側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囙此中樞性面癱時表現為病變對側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常伴有與面癱同側的肢體癱瘓(即是平時說的腦血管疾患(腦中風)、除了面部有面癱的症狀外、還伴隨有肢體功能障礙),無味覺和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俗稱“歪嘴”)。病變可位於面神經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腦橋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變側全部表情肌癱瘓,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嘴歪眼斜、眼睛流淚等,可伴有聽覺改變、舌前2/3的味覺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礙等臨床特點。其中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即貝爾麻痹)。而沒有肢體功能障礙。

病因

發病原因多數是脈絡空虛,感受風寒。其次是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再次是七情過極(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內囊受損,顱內出血,顱內腫瘤,感染(如腦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腫瘤(如聽神經瘤),外傷(如碰摔傷),中毒(如酒精),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營養缺乏(如維他命B族),免疫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等諸多因素。特別的,本病的最常見誘因有:掏耳朵、剔牙、飲酒和正在大出汗時突然受凉。

臨床表現

面癱的臨床表現臨床主要為雙側一重一輕型面肌癱瘓,表現為不能蹙額與皺眉,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及Bell現象。口角歪向較健側,鼓腮時從重病側漏氣,漱口時從重病側漏水,流口水,進食時食物停留於重病側牙頰之間。單側型面癱較少見,其臨床症狀和雙側一重一輕型相似。中醫稱之為口歪眼斜,俗稱吊線風、瞄準風(就像木工吊線,阿兵哥瞄準一樣)。如雙側同等程度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則面無表情,不會笑,雙眼不能閉嚴,口唇不能閉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不清。中醫稱之為全面癱,俗稱植物癱、傻癱。此三種周圍性面癱起病急,多數是在清晨洗漱時或與他人交談時發現,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其是單側型和雙側一重一輕型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其輕重程度會相互轉換;或原發病側肌肉已萎縮,較健康一側開始癱瘓。這就是常見的口角先歪向一側,後來又歪向另一側的道理。另外,還有慢性外中風,不屬於周圍性面癱,面肌並不癱瘓,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現為頭疼、頭緊、耳後疼、耳後緊、頸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脚手發凉、背凉、半身凉、半身緊、面凉、面疼、面緊、面麻、面癢、面抽搐、面痙攣、怕凉、怕風等不適感。也屬外中風範疇,要比急性面癱好治的多,但如治療不當會遷延多年不愈或導致慢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症狀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引起病灶同側全部顏面肌肉癱瘓。也就是說,上下部面肌都發生癱瘓,由於眼輪匝肌麻痹,故眼瞼不能充分閉合,閉眼的同時眼球上竄,在角膜下緣露出鞏膜帶(貝爾氏征)。患者閉嘴時,頰肌極為鬆馳,故口角下垂,船帆征陽性。抬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眉毛較健側低,瞼裂變大,內眼角不尖,眼淚有時外溢。示齒或笑時,口角向健側牽引,口呈斜卵圓形。說話時,發唇音不清楚。由於頰肌的麻痹,食物貯留於頰肌與牙齦之間,以致患者必須用筷子將食物掏出。乳兒發生面神經麻痹時,吸吮受限。

雙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面部無表情,雙側額紋消失,雙眼不能閉嚴,貝爾氏征陽性。雙側鼻唇溝變淺,口唇不能閉嚴,口角漏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略含混不清。

鑒別診斷

根據起病形式和臨床特點,診斷並不困難。本病應與中樞性面癱,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引起的面神經麻痹,以及後顱窩炎症、腫瘤所致的面神經麻痹等相鑒別。

治療

面癱發生的主要病因在於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加之以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疲勞過度,或外邪侵襲等誘因,正氣衛外之職受損,風邪乘虛入於經絡,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而致。或患者嗜食肥厚味,痰濕素盛,外風侵襲人體時引動痰顯流竄經絡,經絡痹阻,而引起口眼斜之證,或情志過極,肝陽偏旺,肝風夾雜痰炎橫竄經絡,上潜竅絡而發病。總之,本病的根本病因在於臟腑氣血虛衰,加之外邪侵襲。

辨證施治

中醫對本病的治療以祛風、除痰、通絡為主,主用牽正散加减。

本病的治療還應針對患者的表現出來的症侯分析病機側重何在,而施以不同的治本之法。

1、正氣兩虛:表現為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氣短汗出,納减便溏,苔薄,脈細軟等。治宜益氣扶正,方用補陽還五湯,補中益氣湯或玉屏風散加减。

2、痰濕偏盛:表現為頭身困重,咯痰黃白,納呆胸痞,苔膩,脈滑。漢宜化濕祛痰,方用滌痰湯加减。

3、肝風痰火:表現為面赤眩暈,急躁易怒,口幹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平肝熄風,滋陰清熱,方用天麻鉤藤飲。

其他治療:除內服藥物外,對本病的治療還有針灸與敷貼法。針灸以祛風通絡為治療原則,取穴風池、陽白、四白、合穀等。穴位敷帖可用馬錢子銼粉,約1-2分撒於膏藥或膠布上,貼在患側的下關穴,每隔2-3日更換1張。治療期間可作面部按摩,局部熱敷。

預防

預防面癱要從小處做起,避免空調、電扇直吹身體,感到有點凉了就要調整風向或關掉電器。遇到大風和寒冷的天氣,出門時要輕拍、輕按面部、耳後、頸部的一些重要穴位,新增自己的禦寒能力。要以樂觀平和的精神狀態面對工作和生活,減輕心理壓力,避免過度勞累。如果面部出現麻木等不適,應該及早就醫。

要點:

1、炎炎盛夏要避免因為貪涼而直接對著空調、電扇吹。

2、如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發展成難治性面癱。

3、面癱的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要情緒急躁。

資料標籤: 面癱 面神經
本文標題: 面癱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478584774718
相关資料
手術所致面癱的病理
電凝的神經組織可見特有的物理因素引起髓鞘凝固,裂開,並可見軸突內內質網腫脹,少數可見軸突內有溶解現象,剪斷的神經組織可見正常構造的截面.損傷時誘發肌電圖監測表明:止血鉗夾、壓迫、牽拉為爆發波,特徵為振幅變化很大,時程較長。先天性面神經管缺損
標籤:
貝爾面癱的病因
貝爾面癱的病因尚不明,有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而在流行年度、季節及月份理應發病率要高。然而實際調查並非如此,囙此不能僅用病毒感染解釋,面癱占耳乒鼻喉科門診的1%,貝爾w占面癱的65%。
標籤:
新生兒面癱病因
小兒即使患有和成人同樣原因所致面癱,也有其自身特點,同時妊娠期或分娩期種種原因所致先天性面癱和分娩外傷所致面癱可謂小兒特有面癱。新生兒面癱發病率為0.23%-7%,約占兒章面癱的15%-38%。新生兒顱內出血亦可致創傷性核上性面癱。
標籤:
貝爾面癱病病理
Peiterson觀察表明85%的貝爾面癱病變僅系神經阻滯及神經軸突損傷,無神經內膜、束膜的損害,15%的病例則有較重的神經變性以及神經內膜管破壞.貝爾面癱的時間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臨床前期,該時期電生理功能障礙,但未出現面癱。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