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性精神病

反應性精神病是由於劇烈或持續的精神緊張性刺激直接引起的。所以,反應性精神病的預後是良好的,且一般不再復發。反應性精神病是在强烈應激事件作用下急劇出現的精神障礙,症狀多反映應激事件容,伴有相應的情感體驗,預後較好的一駔精神病。

反應性精神病是由於劇烈或持續的精神緊張性刺激直接引起的。其臨床表現的主要內容與精神創傷密切相關,並伴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容易被人所理解。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環境改變,並經適當的治療,精神狀態即可恢復正常。所以,反應性精神病的預後是良好的,且一般不再復發。

有明確、持久而强烈的精神創傷病史,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約半數病人在精神創傷後1~2天之內出現症狀,也有長達1~2個月或數月後發病。

反應性精神病(Reactive psychosis)是在强烈應激事件作用下急劇出現的精神障礙,症狀多反映應激事件容,伴有相應的情感體驗,預後較好的一駔精神病。我國12個地區抽樣調查的時點患者病率為0.1%。,終身預患者率為0.49%。,農村高於都市,女性較為多見,青壯年患者居多。戰時發病率較平時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日軍中反應性精神病患者約占戰時精神疾病患者的10%-25%,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本病患者占同期精神疾病患者總數的26.7%

病因病理

一、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導致本病發生的直接原因。急劇的精神刺激因素常是使患者驚恐或其有威協性意義的事件,如火灾、烘水、地震、車禍、親人突然死亡及戰時的轟炸、火器威脅、白刃捕鬥等。持續的精神緊張、持久而沉重的內心衝突和情緒負擔,長期的隔離等亦可導致過度悲傷、懊喪和內心痛苦。

精神因素必須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造成患者的强烈懷念緒反應,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其行為與思維受病理情感的支配下而呈現出各種精神症狀,甚至意識障礙,

二、性格特徵:敏感、多疑、懦弱者易發病。

三、其它因素:在重病藍天慢性軀體疾病之後、過度疲勞及女性的月經期、產褥期等軀體功能消弱的情况下易發病;患者的內心衝突程度又與其心理社會背景(如文化教育程度、愛好、願望、價值觀念等)有關;有家族精神病遺傳史者易發病。

臨床表現

常見臨床表現有以下幾類:

一、反應性意識障礙:以意識朦朧為主,對周圍事物感知不清晰,情緒悲憤、驚恐、激動等,亦可出現衝動行為,並與應激事件有關的人物相聯系,事後不能回憶或有部分回憶。

二、反應性木僵:以不言、不動為主要症狀,意識模糊,情感淡漠,對周圍事物和刺激無反應。

三、反應性興奮:以行為興奮為主症,伴有輕度意識障礙,無目的的逃避、奔跑、出走,有的表現為嬉笑、話多,甚至毆人毀物。

四、反應性抑鬱:以情緒低落、精神活動掐制為主,言語减少,行動遲緩,對生活或事物喪失興趣與自信,甚至出現消極情緒、自殺企圖或行為。

五、反應性偏執:以被害妄想為主,常無明顯意識障礙。可有牽連觀念,認為周圍人在議論、指責或諷刺自己,甚至懷疑受到監視、跟踪或迫害。懷疑的內容和對象圍繞精神創傷體驗,無泛化傾向,伴有生動的情感體驗,有的可有幻聽或幻視。

診斷依據

精神因素是發病的產因之一,僅有精神因素尚不足以診斷酸辣同,診斷依據有:

一、於明顯而强烈的應激事件作用下發病,應激事件作為精神因素要有足够的强度。

二、起病在時間上與應激因素密切相關。

三、精神症狀的內容反映患者對應激事件的內心體驗,不泛化,不脫離現實,可被人理解。

四、精神因素消失或脫離應激事件的景境後,經適當治療,恢復較快。

五、病程短、預後好,一般不復發,不殘留精神缺陷或人格改變。

診斷鑒別

1、抑鬱症:反應性抑鬱雖然表現情緒抑鬱,意志消沉等,乍看起來與抑鬱症似乎難以區別,但抑鬱症的情感障礙比較顯著,罪惡妄想較為常見,抑制性運動也較嚴重,並且病人缺乏心因性體驗,對抑鬱情緒的具體起源自己弄不清,改變環境也不能減輕。另外,抑鬱症往往過去有類似發作史,發作年齡較遲,且早醒突出,有晝重夜輕的週期變化及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病程遷延可達數月之久。而反應性抑鬱狀態的抑鬱情緒起源有較具體確切的對象、事件、心因性體驗較强烈,常流淚向別人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病程較短,改變環境症狀可減輕,一般不復發。

2、癔症:反應性精神病和癔症同屬心因性疾病的範疇,而且發病均較急,尤其是當出現意識障礙時,兩者的鑒別較為困難。一般說,癔症的意識障礙呈多樣化,可表現在不同意識水准和內容上,但以意識範圍的縮小較為常見,二者的鑒別點如下:反應性精神病的性格無特殊,精神症狀多與精神因素引起的情感體驗密切相關,暗示治療無效,無軀體症狀,病程多為一過性,少有復發。而癔症病人的病前性格多為自我為中心,富於幻想等,屬藝術型性格。女性多見,症狀表現多種多樣,有些誇張或表現性,情感不穩定,並有盡情向外發洩的傾向,暗示性明顯。可有其他癔症性症狀,症狀多為發作性病程中可有間隙清醒期,常反復發作。以往可有多次類似發作史。

3、精神分裂症:反應性偏執狀態,有時表現為豐富的妄想及幻覺時,應與急性發病而又有一定誘因的精神分裂症偏執型相鑒別。精神分裂症偏執型的病人有思維聯想障礙,妄想內容荒謬離奇且有泛化,情感色彩不突出,與行為不協調等特點。病前多為分裂性人格。另外,精神分裂症偏執型緩慢起病的較多,病程遷延,預後較差。而反應性偏執狀態病人的精神症狀特點多與發病當時的處境密切相關,因而容易被理解,情感反應與思維是協調的。多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程一般較短,預後較好。

治療

反應性精神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治療:

(1)精神治療:因反應性精神病的發病系由明顯而强烈的精神創傷所引起,故精神治療尤為重要。首先應以解釋性心理治療,向病人分析並指出如何正確對待發病的精神刺激;再講明本病的性質,使病人能够掌握發病的規律;並給予支持和鼓勵,解除顧慮,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戰勝疾病,給病人以安慰和保證,促使病情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2)環境治療:由於病人對發病當時的處境有明顯的創傷性體驗,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轉,應盡可能地調整環境,消除發病的不良刺激。實踐證明,將病人轉移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新環境中,對治療有積極的意義。

(3)藥物治療及物理療法:這些治療雖是對症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要保證病人的睡眠,對具有焦慮不安,心煩失眠的病人,可選用弱安定劑,調整大腦的機能狀態,延長生理睡眠時間,常用的藥物有安定,利眠寧,安太樂或水合氯醛等。

對急性起病表現興奮,偏執或抑鬱狀態的病人,可分別選用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鬱劑,如氯丙嗪、氟呱啶醇、奮乃靜、泰爾登及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慮平等,劑量一般不宜過大。對有自殺企圖的病人,應嚴加注意並進行幾次電休克治療。對不能主動進食,木僵和抑鬱狀態的病人,或幻覺、妄想和抑鬱等症狀顯著而持久,身體虛弱者,應給予支持療法,如鼻飼或靜脈輸液以維持必要的營養,必要時可配合胰島素低血糖治療。

預防

反應性精神病通常為一過性,只要讓患者遠離引起心理刺激的環境及事件與有關的人,病情便會逐漸平緩下來而好轉。作為家屬親友須注意的是,不要過多看望而干擾他的休息;無須出於好心而提及事情的經過及看法;不要沒完沒了的開導;儘量避免與事件有關的人與患者接觸,减少或避免對事件的聯想。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寧靜的環境讓患者感悟和休息。若有尋死輕生、害人等危險意念,急送專科醫生就診或住院,至關重要。

本文標題: 反應性精神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477719801772
相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