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治療
1.體針
(1)發作期
取穴:百會、風府、大椎、後溪、腰奇。
配穴:若正在發作或見昏迷加人中、十宣、湧泉;牙關緊閉加下關、頰車;夜間發作加照海;白晝發作加申脈;小發作可配內關、神門、神庭;局限性發作,配合穀、太沖、陽陵泉、三陰交;精神運動性發作,配間使、神門、巨闕和中脘。
方法:根據病情酌情選用4~5個穴,正在發作時用强刺激法。發作過後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配合使用電針刺激。
(2)休止期
取穴:虛證:神門、內關、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太溪、中脘、巨闕。實證:風府、大椎、鳩尾、豐隆、太沖。
方法:每次治療酌情選用4~5個穴,巨闕、鳩尾需用平刺淺刺。
肝風痰濁型:針刺心俞、肝俞、間使、神門、豐隆。
肝風痰熱型:針刺風池、太沖、曲池、足三裡。
癲癇反復頻發者:針印堂、人中,灸中脘,也可針會陰、長强。
2.頭針
取穴:運動區,感覺區,足運感區,暈區。
方法:平刺人針,快速撚轉,每分鐘撚240次以上,留針後每3分鐘撚轉1次,連撚3次後起針。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3.耳針
取穴:皮質下、腦幹、枕、額、神門、心、腎、胃、腦點。方法:每次取其中4―6個穴,强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1次,兩耳交替針刺,10次為1個療程。
4.電針
取穴:百會、神庭、太陽、風池、足三裡、神門、太沖。
方法:治療時每次選其中1―2對穴,採用疏密波,以中等强度脈衝電刺激,每次5~10分鐘,隔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
5.磁鍼
取穴:風池(單鋇”、太陽(單側)。配穴:晝發針神道,夜發針鳩尾,無發病規律針內關(單側)。
方法:每次針3穴,手法平補平瀉,深度以得氣為度。針後充磁,針尖處磁强:頭部穴位50~500Gs,軀幹(含內關)1000~5000Gs。極相:頭部兩穴分別為N與S極,配穴為N極。留針20~30分鐘(小兒酌减),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6.水針
取穴:大椎、陶道、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裡、豐隆。
藥物:維他命B,、維他命B2注射液。
方法:每次選3個穴,督脈穴、背俞穴各l,另l穴據病情而定。進針得氣後注入2ml藥液,15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相隔5天。
7.化膿灸
取穴:大椎、,腎俞、足三裡、豐隆、間使、腰奇。
方法:每次選用l~2個穴,隔30天灸治1次,4次終止療程。以上各穴可輪換使用。
二、割治法
取穴:(1)大椎、癲癇、腰奇。(2)陶道、膈俞、命門。(3)身柱、肝俞、陽關。3組交替。
方法:患者俯臥比特,儘量使背部肌肉放平。局部消毒局麻後,用手術刀割長約0.5cra切口,並將皮下組織挑淨。在每穴上拔罐,30分鐘後取下,將割治部位消毒,敷以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每週1次,3次每1個療程。
三、針挑法
取穴:風府至長强每1脊椎棘間。
方法:用三枝針挑刺出血2~3滴,開始7天1次,隨發作期間距的延長15―30天1次。
四、埋線法
取穴:風府、大椎、癲癇為主穴;腰際、陶道、筋縮、命門為配穴。
方法:選用0~2號羊腸線1.5―3cra,埋入以上穴位,1個月埋線1次。
五、埋藏療法
取穴:三角肌下端的內側或外側,分別與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交界處(或取承山、風市)。
藥物:甲組:苯妥英鈉0.4g,魯米那0.06g;乙組:安坦0。008g,魯米那0.06g;丙組:麥蘇林0.5g,魯米那0.06g。上藥均不帶糖衣。
方法:施術部位常規消毒後,鋪洞巾,局部用1%鹽酸普魯卡因3ml麻醉(先行普魯卡因過敏試驗),呈斜縱形切開皮膚約lcm,用中號止血鉗分離至肌層,而後自切開口下端向下分離lcm,再自切口上端向上內和上外方深部各分離lcm。將已高壓消毒後的藥片分別置於下、上內、上外3點肌層內。縫合切口,用無菌敷料包紮,7日拆線。3次為1個療程。如病情較重,發作頻繁,每次間隔30~40天;病情較輕,發作次數少,每次間隔50~70天。第1療程用甲組藥物,如有效可繼續第2療程。如無效,則第2療程改用乙組藥。若第2療程仍無效,則第3療程改用丙組藥。每療程間隔70天。如經藥物埋藏1~4次後停止發作,精神狀態正常,可停止治療,繼續觀察。
六、貼敷法
取穴:神闕。
藥物製備:芫花50g(醋泡1日),明礬6g,膽南星10g,白胡椒5g,共研細末。
方法:取藥末10~15g,填放神闕穴內,敷蓋紗布,膠布固定,3~5天換貼一次,連續3個月為1個療程。注意:治療期間,忌油膩、猪肉及刺激性食物。
七、按摩療法
用掐四關(雙合穀、太沖)、人中、少商、十宣及足拇趾、中趾、小趾側旁過敏點,最後掐二風門、承漿的方法,旨在豁痰順氣;在休止期以治本為主,用揉中府、中脘、關元,重壓三陰交、公孫、足三裡、肺俞、心俞,意在健脾化痰、補益肝腎、養心安神,並結合辨證選擇有關穴位加减。
八、搐鼻取嚏法
通關散:豬牙皂、細辛、薄荷、苦參、麝香各等份為末,以少許吹入鼻內,取噴嚏而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