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髒氣不平,上逆犯腦,神明被擾,元神失控腦為至清至純之腑,構真氣之所聚,所聚之真氣,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依賴經絡調節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保持人體內外協調,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氣的升降出入正常,是人體健康的基礎,相反機體之氣升降出入异常則人體就會罹患疾病。氣機逆亂的部位不同,所表現的證候迥異。《素問・大奇論》曰:“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二陰急為癇厥。”《靈樞・邪氣藏病形》曰:“肺脈急甚為癲疾……脾脈急甚為瘛瘋。”至唐宋,許多醫家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臟腑經絡失調是發生癇病的物質基
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強調:“夫癲癇病……但一髒不平,諸經皆閉,隨其髒氣,證候殊分”,《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小兒驚癇門》中說:“癲疾者,逆氣之所生也,故因氣上逆而發為癲疾。”總之,癲癇發作期的病機主要是髒氣不平,氣機逆亂,是氣的“升降出入”功能失調,逆上犯腦所致。
(二)內風是引動氣血逆亂犯腦之根
內風與氣、血、痰、火密切相關,風勝則動。風者善行而數變,風者,氣之生,也可以說是氣機運行形式的异常表現,氣的形成始於腎,釋放於肝,升降於脾,宣散於肺,貫行於心,散佈於經絡,內而三焦,外達四肢百骸,以供人體正常生理之用。由於氣機不暢,肝失疏泄,肝陽內鬱,陽盛必動風,陽多則火氣盛,火性炎上,上犯於腦,擾亂神明而發癇;陽少則氣虛,氣帥血行,氣不足則血絡不暢可致血瘀、痰濁內生,阻塞清竅,並隨風火湧動而致癇。張三錫《醫學准繩六要・癲癇總論》曰:“大抵癲癇之發,由腎中陰火上逆,而肝從之,故作搐搦,搐搦則偏身之脂液促迫,而氣上逆,吐出於口也,然腎間動氣,乃生氣之原,腎傷則志不足,故神躁擾,火逆上,攻動其
痰而厥也。或經脈引入外邪,內傷深入,傷其生氣之原,邪正混亂,天樞不發,衛氣固留於陰而不行,不行則陰氣蓄滿,鬱極乃發,發則命門之相火自下逆上,填塞其竅,惟迫出其如羊鳴者一二聲而已,偏身之脂液,脾之涎津,皆迫而上胸臆,流出於口,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不勝其沖逆,故卒倒而不知人也,食頃,火氣退散乃醒”。張璐《張氏醫通・癇)也認為“癰證之發,由腎中龍火上升,肝家雷火相以協助也”,強調肝腎虧虛,相火妄動的病機特點。另有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雲:“諸癇,腎經病也……諸癰之源,雖根於腎,而諸癇之發,實應五臟’,又主張腎為癇病之根源。林佩琴(類證發裁・癇症論治)雲:“癰證,肝、膽、心、腎病,而旁及陰陽維、蹺、督經俱動也”,主張腎為癇病之根,又與五臟失調密切相關,並可涉及諸多臟腑經絡失調而癇發。
(三)脾胃功能失司是為病機關鍵
脾胃位於中焦,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昇一降協調作用,調節人體正常的氣機功能。《素問・經脈別論》道:“飲人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是說通過脾的昇清,營養物質得以輸布全身,營血等精微物質又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平人絕穀)說:“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脾胃功能失調,即可影響營養物質的化生,使後天乏源,神・無所主,又可使氣機升降失常而影響其他臟腑功能,並導致代謝障礙,產生水飲痰濁等物質,阻塞經絡及清竅而發神志疾患。《素問・熱論》言:“陽明與太陽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素問・厥論》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素問・診要經終論}曰:“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均說明了脾胃功能失職,導致一系列神志疾病,包括癲癇。
(四)痰瘀阻滯是癲癇發病的內在因素
在《內經》中有多處因痰致癇的記載,《傷寒論)有“水氣”病的描述,如“情呆體僵、頭痛癲眩。”隋唐至今認為痰濁是致癇的主要病因病機之一,《丹溪心法・癇》雲:“癇證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蒙孔竅。”《古今醫鑒・五癇)則言癇病“皆是痰迷心竅。”
脾失運化則痰濁內生,<壽世保元・癇證)認為“脾虛則生痰。”七情失調,氣鬱化火,火邪煉液成痰;肝腎陰虛,陽升火灼,煉液為痰;或由外感及內熱熾盛,火動生風煎熬津液,結而成痰,頑痰膠結阻滯脈絡,腦竅經脈瘀滯,腦絡氣血運行不暢,久則痰瘀互結,每遇誘因則癇證作矣。
總而言之,七情失調、先天稟賦不足、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勞累過度損傷肝腎,或身患他病是癇病的主要病因;痰瘀濁邪蒙蔽腦竅,竄走經絡則是癲癇發作的直接的內在物質基礎。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陰陽升降失職,氣機逆亂,以致風火痰瘀交阻,腦竅元神失控。本病與心、肝、脾、胃、腎關係密切,如肝腎陰虛,陰不制陽,陽旺化火,熱極生風,肝風內動,肝主筋,故出現肢體抽搐,角弓反張;若脾虛不能運化,清氣不昇,濁氣不降,津液水濕積聚成痰,痰迷腦竅,並與瘀結,擾動腦神,則出現神不守舍,意識喪失。髒氣不平,氣血逆亂犯腦是癇病發作的主要病機特點,內風是引動氣血逆亂犯腦之領帥與動力,脾胃運化失司,痰瘀之邪阻滯則是癇證發病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