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變性的病理機制

本病大多發生於45歲以上,其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是當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至今為止,在現代醫學中仍未找到一種能封锁本病病程進展的確切有效的藥物療法。黃斑變性的病理機制主要為黃斑區結構的衰老性改變。主要為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玻璃膜增厚和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引起的黃斑區萎縮變性。

黃斑變性分為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和少年黃斑變性兩種:

一、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也稱老年黃斑變性(AMD)

本病大多發生於45歲以上,其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是當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至今為止,在現代醫學中仍未找到一種能封锁本病病程進展的確切有效的藥物療法。

黃斑變性的病理機制主要為黃斑區結構的衰老性改變。表現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對視細胞外界盤膜吞噬消化功能下降,使未被消化的盤膜殘餘小體瀦留於基底部細胞原槳中,並向細胞外排出,形成玻璃膜疣,囙此繼發病理改變後,導致黃斑變性發生,總之主要與黃斑區長期慢性光損傷,脈絡膜血管硬化,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老化有關。

本病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分為萎縮型和滲出型兩種:

1、萎縮型―又稱幹性或非滲出性

主要為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玻璃膜增厚和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引起的黃斑區萎縮變性。

2、滲出型―又稱濕性或盤狀黃斑變性

主要為玻璃膜的破壞,脈絡膜血管侵入視網膜下構成脈絡膜新生血管,發生黃斑區視網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經上皮下漿液性或出血性的盤狀脫離,最終成為機化瘢痕,據臨床觀察萎縮型也可轉變為滲出型。

診斷要點:

(1)發病年齡在45歲以上,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雙眼先後發病,為老年人視力障礙的主要眼病之一。

(2)中心視力緩慢下降,可有視物變形,眼前有注視性暗影,最終中心視力喪失。周邊視力存在。

(3)眼底檢查:

①幹性型:早期可見黃斑區色素紊亂,中心凹反光不清,有散在的玻璃疣。發病晚期,黃斑部可有金屬樣反光,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呈地圖狀,可見囊樣變性。

②濕性型:多有融合的邊界不清的玻璃疣,黃斑有暗黑色圖形,或不規則的病灶,隆起範圍可在1-3個PD,大量視網膜下出血,可進入玻璃體內,形成玻璃體出血晚期病變區呈灰白色瘢痕。

(4)眼底螢光血管造影,呈現透見螢光時,表現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色素沉著處可有遮蔽螢光,早期有花邊狀或網狀新生血管,後期有螢光素滲漏(濕性型)。

二、少年黃斑變性(Stargarde)也稱先天性黃斑變性。

大多數在8-14歲開始發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眼病。發病原因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內脂質沉著有關,由於這類細胞的變性,致黃斑脈絡膜和視網膜萎縮。

診斷要點及臨床表現:

(1)病變早期,眼底完全正常,但中心視力已有明顯下降,易被誤診為弱視或癔病。病變進展緩慢,但為對稱性進行性,往往在30歲左右呈現典型改變,中心視力下降至0.1或更低。

(2)眼底檢查:在病人述中心視力下降時,往往黃斑病變不顯著,兩者不成比例;隨後黃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出現不均勻的色素點,呈灰色反光,最終黃斑變性,為脫離色素圓形區,有金箔樣反光。脈絡膜變白,血管變細,視訊光碟色淡等。

(3)在出現眼底改變之前,螢光血管造影可顯示黃斑區高螢光。

(4)視電生理,EOG輕度降低,ERG顯示視錐功能逐漸喪失。

資料標籤: 黃斑變性 黃斑區 健康
本文標題: 黃斑變性的病理機制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463055683414
相关資料
先天性黃斑缺損的臨床表現
先天性黃斑缺損並不多見。有的可能與發育阻滯有關,有家族或遺傳史。有的可能為胚胎期感染所致。但由於眼底表現相同,臨床上無法區分。黃斑缺損大多為單眼,偶有雙眼。特點為在黃斑缺損區內及其邊緣有大量的色素,色素濃淡不一,濃密處色素堆積,稀薄處則可透
標籤: 脈絡膜 健康 養生
少年性黃斑變性有哪些臨床表現
在漫長的經過中可分成初期、進行期、晚期的三個階段。初期眼底完全正常,但中心視力已有明顯下降,囙此易被誤診為弱視或癔病。病程晚期,在黃斑部能見到限於硬化、萎縮的脈絡膜血管,並有形態不規則的色素斑,說明膜毛細血管亦已損害,Irvine等推測這種
標籤: 黃斑變性 健康
少年黃斑變性的表現
2、滲出型―又稱濕性或盤狀黃斑變性主要為玻璃膜的破壞,脈絡膜血管侵入視網膜下構成脈絡膜新生血管,發生黃斑區視網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經上皮下漿液性或出血性的盤狀脫離,最終成為機化瘢痕,據臨床觀察萎縮型也可轉變為滲出型。
標籤: 黃斑變性 健康 脈絡膜
老年性黃斑變性的臨床表現
患者均表現為視力减退。有的表現為緩慢地或突發地無痛性視力下降;有的則表現為眼睛看到的物體變形、歪斜、扭曲,甚至完全走形。
標籤: 黃斑變性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