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視

因眼外肌麻痹引起的斜視稱為麻痹性斜視。雙眼注視各方向時所表現的斜視角不同,為非共同性斜視。麻痹性斜視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越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視時,病眼偏斜越明顯,複視亦加重;而背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視時,偏斜及複視逐漸減輕,甚至消失。

因眼外肌麻痹引起的斜視稱為麻痹性斜視。雙眼注視各方向時所表現的斜視角不同,為非共同性斜視(noncomitant strabismus)。麻痹性斜視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

病因

麻痹性斜視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前者為先天性發育异常,後者原因如下:

1.主要是由於支配眼外肌的神經發生麻痹的結果。常見於:

(1)外傷:如顱底部,眼眶部發生外傷及腦震盪等。

(2)炎症:如周圍性神經炎,腦及腦膜炎等。

(3)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血栓等。

(4)腫瘤:眼眶或顱內腫瘤。

(5)內、外毒素:如病灶感染、酒精、烟草、鉛、一氧化碳、腐肉中毒、白喉等。

(6)全身病:如突眼性甲狀腺腫,糖尿病等。

2.眼外肌的直接損傷及肌源性疾患(如重症肌無力)。

症狀

1.複視:為麻痹性斜視的特徵之一。由於複視的困擾,病員可以出現眩暈、甚至噁心、嘔吐。但複視輕微者往往無明顯症狀,只有雙眼視物時顯模糊,如分別檢查兩眼,均無異常,且視力正常,常易誤診為無病或神經官能症,臨床上應予注意。

2.眼比特偏斜:麻痹性斜視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眼比特偏斜。越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視時,病眼偏斜越明顯,複視亦加重;而背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視時,偏斜及複視逐漸減輕,甚至消失。

3.第二斜視角大於第一斜視角,即麻痹眼固視時出現的斜視度數大於健眼固視時的斜視度。

4.眼球運動障礙:依據麻痹程度的不同,眼球不能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轉動或受到限制。

5.頭比特偏斜:患者為了克服複視的干擾,常常將頭部轉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因為在這樣的位置,需用麻痹肌的作用减少,複視相應得以改善。如遮蓋一眼則頭比特偏斜可消失。檢查頭比特時應與先天性胸鎖乳突肌纖維化造成的斜頸相鑒別。

診斷檢查

可行眼球運動檢查和進行複視檢查。

1.眼球運動檢查讓患者向6個診斷眼比特注視以尋找麻痹肌,如一眼向鼻側、顳側、顳上、顳下、鼻上、鼻下轉動受限,分別表示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上斜肌麻痹。若眼球固定不動,為全眼外肌麻痹。

2,複像測定先測定是同側複像還是交叉複像;再確定是水准分離為主還是垂直分離為主,複像有無傾斜,按6個診斷眼比特查出最大分離方位及周邊物像屬何眼。

3.綜合分析代償頭比特

(1)右眼向左側轉動受限,呈同側複像,水准分離為主,最大分離方位在右側,周邊物像屬右眼,患者臉向右轉,即是右外直肌麻痹。

(2)右眼向右上方轉動受限,交叉複像,垂直分離為主,最大分離方位是右上方,周邊物像屬右眼,患者下頦上舉,臉向左側轉,頭稍向左肩歪,即為右上直肌麻痹。

(3)右眼向鼻上方轉動受限,同側複像,垂直分離為主,像朝顳側偏斜,最大分離方位是左眼顳上方即右眼鼻上方,周邊物像屬右眼,患者頭向右肩歪,下頦上舉,臉稍向右側轉,即為右下斜肌麻痹。其餘類推。

治療

1.對原因不明者,可試用抗生素及皮質類固醇治療。

2.支持療法:口服或肌注維他命B1,B12及ATP等,以助神經功能恢復。

3.局部可行理療,如超聲波、音訊電療,以防麻痹肌萎縮。也可試行針刺療法。

4.治療中一般都應持續遮蓋單眼,防止複視的困擾。遮蓋必須雙眼輪換進行,防止雙眼視功能惡化。

5.病因已消除,或確知病變已不再恢復或進行者(一般是在病情穩定6~12個月以上),可行三棱鏡矯治或手術矯正。

預防

預防兒童斜視重在消除引起斜視的條件,儘量使孩子不要注視近距離及同一方向的物品。如果發現孩子在4個月時已有斜視,可試用以下簡單方法調節:如是內斜,父母可在較遠的位置與孩子說話,或在稍遠的正視範圍內掛些色彩鮮豔的玩具,並讓孩子多看些會動的東西。

本文標題: 麻痹性斜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462435017286
相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