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一般在“七七”(即49歲)之年即月經閉止不行,稱為“絕經”。部分婦女在“絕經”前後伴隨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征,如月經紊亂、眩暈耳鳴、烘熱汗出、面紅潮熱、煩躁易怒、肢面浮腫等各種症狀,稱為“經斷前後證候”,又稱“經斷前後諸症”。現代醫學稱為“更年期綜合征”。
本病表現有輕有重,有的單見一種症狀,有的多種表現共存,少數病人還有可能出現個性特徵改變,甚者可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其症狀持續時間也有長有短,短則數月半載,長者可達數年之久。
絕經期是婦女一生中的一個生理轉折,是臟腑功能衰退,生殖機能喪失的開始。故《內經》中說:“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道地不通,故形壞而無子”。絕經前後證候多以腎虛精虧,心脾不足,肝失調和為主。
(1)肝腎陰虛:素體虛弱,或因疾病,產育過多,七情過極等,致使營陰暗耗,精血虧虛,而出現本類證候。
(2)脾腎陽虛:素體脾腎不足,或因勞累過度,房事不節,久病損傷等,致使陽虛內寒,臟腑功能衰退而致本病。
(3)陰陽俱虛:絕經之際,精血虧虛,腎陽失溫。真陰真陽虧虛,不能激發,推動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而致諸症叢生。
(4)心脾兩虛:素日心脾不足,或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複斷經之年腎虛精虧,臟腑機能减退,更致心脾不足,故而為病。
(5)心腎不交:經斷之時,真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心火妄動,心火又不能下歸於腎,心腎不能相交,以致使心腎失濟而成本病。
(6)陰血虧虛:素日心脾不足,或思慮過度,耗傷陰血,年至七七,陰血益虧,不能濡養心神,故而出現本類證候。
(7)肝鬱脾虛:素體情懷不舒,肝氣鬱結,經絕之際,脾虛氣弱,易致肝氣乘脾形成本病。
(8)沖任不固:沖任氣虛,功能不足,不能制約固攝經血,從而導致月經週期紊亂,反復出血。失血即多又可累及心、肝、脾、腎,引起本類證候的發生。
(9)氣鬱痰結:情志抑鬱不舒,肝氣鬱結,水濕運行受阻,聚濕為痰,痰氣互結,阻遏氣機升降而導致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