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動――穢語綜合征”又稱“多發性抽動症”、“進行性抽搐”,“衝動性肌痙攣”等。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綜合征,以面部、四肢、軀幹部肌肉不自主抽動伴喉部异常發音及猥穢語言為特徵的併發症候群。特徵是患兒頻繁擠眼、皺眉、皺鼻子、撅嘴等;繼之聳肩、搖頭、扭頸、喉中不自主發出异常聲音,似清嗓子或乾咳聲。少數患兒有控制不住的罵人說髒話。症狀輕重常有起伏波動的特點。感冒、精神緊張可誘發和加重,其中約半數患兒伴有多動症。日久則影響記憶力,使學習落後,嚴重者因干擾課堂秩序而被迫停學。
西醫發現於1825年(法國),我國古代就有論述,屬中醫的“慢驚風”、“瘛S”、“筋惕肉潤”、“痙風”、“鬱症”等範疇。其病因多為早產、難產、剖腹產、產傷、窒息、頭部外傷、多種感染、環境因素等有關。發病機理多因中樞神經遞質代謝异常或神經系統器質性損害(紋狀體含多巴胺异常細胞,蒼白球外側背部完全缺乏、豆狀核體積縮小、兩側基底節體積不對稱等)有關。臨床主要表現是慢性、波動性、多發性運動肌突然、快速、重複的抽動(眨眼、斜眼、擠眼、揚眉、皺眉、咧嘴、縮鼻、做怪相、點頭、搖頭、扭頭、挺脖子、聳肩、挺胸、扭腰、腹肌抽動、搓手指、握拳、甩手、拍手、舉臂、扭臂、打手勢;抖腿、踢脚、踮脚、步態异常、喉中不由自主地發出怪聲如乾咳聲、吼叫聲、吭吭聲、吸鼻聲、嘿哈聲、犬聲、狂叫聲、叫咳聲等,有的出現髒話連、罵人、吐唾沫等)其常見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怪異、情緒激動、睡眠不安、學習成績下降、攻擊行為、自殘舉動、赤身裸體等複雜表現。
中醫歷代文獻無此病名,據其臨床表現,在一些文獻中可見類似描述。如明王肯堂《證治准繩・幼科・慢驚》:“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胃為脾之腑,故胃中有風,瘛S漸生,其瘛S症狀,兩肩微聳,兩手下垂,時腹動搖不已……”。當代醫家多將本病歸於“瘛S”、“慢驚風”、“抽搐”、“筋惕肉p”、“肝風證”等範疇。中醫藥治療該病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遠期療效穩定。
抽動――穢語綜合征,多發於5-16歲的兒童,本病病程長、症狀多變,且常因外界因素、家庭環境影響較明顯,其症狀時輕時重,反復發作,不經正確治療很難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