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強迫症的家庭矯正

在敏感、害羞、謹慎、辦事刻板、力求完美等個性特徵的孩子中,強迫症比較多見。成人的強迫症中有1/3起病於15歲以前,囙此,強迫症應引起家長、醫生、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兒童強迫症既有強迫觀念又有強迫行為,甚至有的兒童將強迫症狀當做秘密而隱藏起來。兒童強迫症是一種心理障礙系,心理矯正是最有效的療法。

在敏感、害羞、謹慎、辦事刻板、力求完美等個性特徵的孩子中,強迫症比較多見。成人的強迫症中有1/3起病於15歲以前,囙此,強迫症應引起家長、醫生、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

常見的強迫症狀有:

(1)強迫計數,如見到路燈、電線杆、臺階或窗戶格等就抑制不住地反復地數。強迫性潔癖,總是反復不停地洗手、清理雜物、擦桌子,走路、到公共場合總是謹小慎微,唯恐衣服和身體粘上污物。

(2)強迫觀念,一種可怕的、不希望有的觀念不斷地闖入自己的思想中,反復回憶往事,甚至連童年時與人發生過的口角、打鬥欺侮行等情景也反復思考。

(3)強迫疑慮,反復檢查,總怕家中出問題或不幸,從而特別焦慮。

兒童強迫症既有強迫觀念又有強迫行為,甚至有的兒童將強迫症狀當做秘密而隱藏起來。

值得注意是,在兒童正常發育階段,也會出現一些強迫現象,例如:不可克制地去碰觸周圍的一些東西,走路遇到路面有裂縫時就不自主地跳過去或總重複唱一名歌詞,上床脫衣服時,總有拍胸捶腿等習慣性動作,然而這些動作沒有痛苦感,也不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更不會因為不可克制而產生焦慮,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自然消失,故稱為正常現象。

矯正的方法:

(1)兒童強迫症是一種心理障礙系,心理矯正是最有效的療法。主要從改善心理環境,提高認知水准,阻斷強迫思維,糾正強迫行為入手,進行心理治療。

(2)系統脫敏法。人的肌肉放鬆與焦慮是兩個對抗過程,兩者是不能相容的。一種狀態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產生抑制作用,即互動抑制。當全身肌肉呈鬆弛狀態時,心率、呼吸、皮膚等生理反應名額都表現出與焦慮狀態完全相反的變化。

系統脫敏可分為:想像系統脫敏和現實系統脫敏。

想像系統脫敏:先讓患兒放鬆3-5分鐘,然後,治療者對他說:“當您感到非常舒適和輕鬆時,抬起右手的食指。如果你仍然有點緊張,請抬起左手的食指。當患兒抬起左手食指,治療便可以開始。告訴患兒從害怕的事件的層次中最輕的事件(或情境)開展。“現在請把這個事件清晰地呈出在你的腦海裏。”並把這一事件(或情境保持20秒鐘。然後讓他報告想像情境時,體驗焦慮的程度。當患兒報告之後,訓示他進入放鬆狀態。如果當患兒想像後焦慮程式降低,超過30秒或沒有焦慮,說明症狀在改善,可停止對這一事件的想像,如果連續三次報告想像焦慮程度不降,可換另外一個害怕的事件重新工作。

現實系統脫敏:當給患兒建立害怕事件層次之後,治療者將患兒引導到害怕事件的情境中,讓患兒體驗這種焦慮,反復多次之後,使其逐漸適應這種情境,不再感到害怕。然後再引導他進入另一個害怕事件的情境。注意系統脫敏治療,都是從最輕的事件或情境開展,並且逐漸加大工作的量。

(3)思維中止法。教導患兒當腦子裏出現“強迫想法”時,就彈手腕上的皮筋,並說指導語:“這是我的強迫症,是自己強迫自己,應當馬上終止!”可以反復做這個工作,但不要“遷就”自己的症狀。

總之,在醫生指導下,經過系統脫敏、互動抑制、思維終止等行為治療,強迫症狀是會大為改善的。

本文標題: 兒童強迫症的家庭矯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450164048802
相关資料
夏季謹防“洗臉強迫症”
粉刺讓愛美的女孩小佟患上了“洗臉強迫症”:認為只要頻繁洗臉保持清潔,就能很快痊癒。對此,專家指出:夏季皮膚病不都是過敏導致的,注意清潔,只能解决一部分問題。針對類似的“洗臉強迫症”,專家提醒,急性濕疹忌用熱水燙洗,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處,避
標籤: 皮膚病 強迫症 健康
小心強迫症的思維
有一種潜在的強迫症,如強迫性思維就很常見。它在刨根問底的人中很多見。患者想的奇怪的問題,會長久的存在,久而久之,那種想法更是揮之不去,病人感到很痛苦又無助。由於強迫症很容易同神經衰弱混淆,及打著“為真理而奮鬥”的幌子,所以不易察覺,我們對這
標籤: 強迫症
對強迫症的有效護理
評估其發病時症狀特點,是以怎樣的症狀為主要臨床相、症狀的輕重程度,強迫症狀發作時有無相應的背景因素,強迫行為持續的時間,焦慮的情緒反應與強迫症狀的關係等。強迫症的發生與強迫人格有很大關係。難以解决的困境和來自生理上的不適均可成為強迫症的誘發
標籤: 強迫症 睡眠 健康
強迫症者最忌“急刹車”
在結冰的路面上騎過自行車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要想停車,必須讓車速逐漸地慢下來,决不能猛力捏閘緊急刹車,否則勢必摔得鼻青臉腫。強迫症患者正如同在冰上騎車的人,出於本能的恐懼,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採取“緊急刹車”的方法,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摔跤”,
標籤: 強迫症 健康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