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臨床症狀,由於其發病機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現象,又可以是病理現象。臨床上以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超205.2μmol/L(12mg/dl),早產兒超過256.5μmol/L(16mg/dl)稱為高膽紅素血症。黃疸常在出生後24h內出現,持續時間在2周以上,早產兒在3周以上;黃疸在出生後消失複現並進行性加重。重症的黃疸可以合併核黃疸。除此以外,由於發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黃疸的原發病的伴隨症狀。
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謝酶和紅細胞遺傳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致的體內紅細胞破壞過多,發生貧血、溶血,使血內膽紅素原料過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黃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不穩定血紅蛋白病等。
2、由於結石和肝、膽、胰腫瘤以及其他炎症,致使膽道梗阻,膽汁不能排入小腸,就可造成肝後性黃疸。常見疾病包括:化膿性膽管炎、膽總管結石、胰頭癌、胰腺炎、膽管或膽囊癌。
3、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吉伯特(Gilbert)病及Dubin-Johnson二氏綜合征引起的黃疸和新生黴素引起的黃疸,都是肝細胞內膽紅素結合障礙、膽紅素代謝功能缺陷所造成的。
4、嚴重心臟病患者心務衰竭時,肝臟長期淤血腫大,可以發生黃疸。
5、藥物性損害。有服藥史、服用氯丙嗪、吲哚美辛(消炎痛)、苯巴比妥類、磺胺類、對氨水楊酸、卡巴胂等,可至中毒性肝炎。此時胃腸道症狀不明顯,黃疸出現之前無發熱,血清轉氨酶升高很明顯,但絮濁反應正常等可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