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並不十分清楚,有人從解剖生理的角度對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病進行了探討,Mc―Neal通過攝護腺的組織切片分析,將攝護腺分為內外二組,外組稱為真性攝護腺,構成前列腺的主體。對40例的慢性前列腺炎作病理檢查發現,僅2例為中央區炎症,24例為外周區炎症,二區同時發生炎症為12例,囙此認為外周區較中央區更易受感染,是與射精和排尿的解剖生理因素有關。
慢性前列腺炎症狀表現有哪些
1、射精前期:攝護腺前括約肌和內括約肌收縮,關閉近端攝護腺部尿道,使之和膀胱隔開。而下方的攝護腺部尿道腔擴大,外括約肌鬆弛,和遠側尿道相通。外周區腺管開口於攝護腺部尿道的遠端,射精的過程有利於尿道的細菌上行而進入外周腺管,這樣外周區常較中央區易受感染。
2、體內射精期:中央區射精時比外周區活躍,其腺管和射精管方向平行,開口斜向尿道及尿流,有利於前列腺液及進入中央區的細菌脫落排出。而外周區腺管與尿道呈直角對向尿流,故射精時前列腺液不易排出並易使細菌進入外周區深部留滯。
3、體外射精期:外括約肌和球海綿體肌的收縮,將精液射入陰莖部尿道,但由於外括約肌的上襻收縮閉合,關閉攝護腺部尿道下端,此處壓力增高可使細菌進入外周區腺管內。
排尿時如有下尿路梗阻或外括約肌鬆弛障礙,可新增尿道內壓力,便細菌易於進入對向尿流的外周區腺管口,而中央區腺管口因和尿流平行,受壓後關閉,故可防止細菌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