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痔的病理變化和發展程度的不同,臨床上常分為三型和三期。
一、三型分類
血管腫型:由毛細血管增殖和擴張而成,外形如楊梅,表面粗糙或光亮,呈鮮紅色,粘膜較薄,觸之柔軟而易出血。
靜脈瘤型:為靜脈叢屈曲,痔核內可有血栓和擴張成球狀的靜脈瘤,表面粘膜較厚而帶光澤,呈紫紅色,不易出血。
纖維腫型:由於反復脫出、擦傷和炎症刺激,使內痔結締組織增生,表面粘膜纖維化而變硬和富有彈性,呈蒼白色,不易出血。
二、三期分類
一期內痔:除大便帶血、滴血或射血外,無其它自覺症狀。窺鏡下可見粘膜呈大小不等的結節狀,質軟,色紅;指檢時,按之柔軟,粘膜表面很薄,大便時易被擦破而出血,大便常帶血或滴血。因痔核體積小,故不脫出肛外。
二期內痔:有間歇性便後滴血史,感染時則有肛門脹痛、墜脹和裡急後重等症狀,痔核較大,排便時脫出肛外,但便後能自行復位。窺鏡下可見粘膜變厚,痔核表面呈紫紅色,並有少量分泌物。排便時,因糞便刺激或摩擦,容易出血。
三期內痔:痔核體積增大,有結締組織增生,粘膜變厚,暗紅色,表面粗糙。脫出後不能自然復位,需用手推回或平臥後始能復位。若痔核經常脫出,就會引起括約肌鬆弛,凡是遇到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時,都可能脫出。如脫出後未能及時復位,由於括約肌痙攣、擠壓,以致血液回流受阻,痔核充血腫脹,內有血栓形成,甚者壞死,疼痛劇烈,此為嵌頓性內痔。如表面發生潰爛壞死,分泌物增多,除引起劇烈疼痛外,還會出現發燒、小便困難,甚至因硬大便擦破潰爛痔核表面而引起大出血等症狀。患者由於反復出血,還會產生繼發性貧血,有時血紅蛋白可降到20%左右。囙此,凡原因不明的貧血病人,應注意檢查有無內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