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慢性性傳播疾病。早期主要表現為皮膚粘膜損害,晚期可造成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骨骼及眼部等多器官組織的病變。主要由不潔性交傳染,偶爾通過接吻、哺乳,或接觸患者污染的衣物、輸血等途徑間接傳染。屬於中醫“黴瘡”、“疳瘡”、“花柳病”等範疇。
1632年陳司成著《黴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較完善的專著,該書記載黴瘡“酷烈匪常,人體淪肌,流經走絡……或攻臟腑,或巡孔竅……可致形損骨枯,口鼻俱費,甚則傳染妻妾,喪身絕育,移患於子女。”提出解毒、清熱、殺蟲為本病的主要治法,開創了砷劑治療梅毒的先河。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亦稱蒼白螺旋體。由直接或間接途徑,梅毒螺旋體經粘膜或破損皮膚進入機體後即在侵入處組織中繁殖,於外生殖器處形成硬下疳,成為一期梅毒。
由於局部免疫反應,部分螺旋體被消滅,局部損害逐漸消退,成為一期潜伏梅毒;硬下疳消退後約6周,潜伏的螺旋體大量繁殖,進入血液迴圈,侵人多種組織內,全身皮膚粘膜廣泛出現梅毒疹,成為二期梅毒。由於機體的免疫力,皮膚粘膜的梅毒疹也可消退,但當機體的抵抗力低下時,未被自身免疫力消滅的螺旋體仍然可以引起皮損的再發,成為二期復發性梅毒。一、二期梅毒統稱為早期梅毒。2年或4年後進入晚期,此期可為無症狀的晚期隱性梅毒。如有復發,則可侵犯任何組織,如皮膚粘膜、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等重要臟器,受累組織內梅毒螺旋體雖少,但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而致組織缺損及功能障礙,成為三期梅毒。孕婦患者,其病原體可經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致胎傳梅毒。
中醫認為,淫穢疫毒,可與濕熱、風邪雜合致病。傳播管道主要是精化傳染(直接傳染),間有氣化傳染(間接傳染)和胎中染毒。邪之初染,疫毒結於陰器及肛門等處,發為疳瘡後疫毒內侵,傷及骨髓、關竅、臟腑,變化多端,證候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