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uncinariasis,Hookworm disease)的病原體是鉤蟲,是由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和/或美洲板口線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中醫稱“黃腫病”、“懶黃病”、“疳黃”、“糞毒”。主要臨床為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勞動能力下降等。輕者可無症狀,稱為鉤蟲感染。重者可致發育障礙及心功能不全。以十二指腸鉤蟲(ancylpstoma duodenale)及美洲鉤蟲(nector americanus)引起人類感染最為重要。解放前本病在我國廣泛流行,危害極大。解放後採取了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已顯著减少,感染程度也大為減輕。
中醫病因
本病的致病原因概而言之不外外感與內傷兩端。外感為六淫外邪,尤其是濕熱蟲毒侵襲肌錶或從口鼻而入;內傷主要是髒俯功能失調。1.濕熱蟲毒襲錶犯肺多因機體衛外功能减退,以致在氣候炎熱潮濕情况下,在勞作時濕熱蟲毒之邪從皮膚而入。2.臟腑功能失調主要為飲食不當,生食米、茶、菜、土、炭之類,使蟲從口而入,損傷脾胃或嗜好烟酒、過食辛辣肥厚以致脾胃失於健運,痰濕內生,濕蘊久化熱。濕熱內蘊加之蟲積而發病。
西醫病因
病原在我國,寄生於人體的鉤蟲主要是十二指腸鉤口線蟲與美洲板口線蟲。鉤蟲大小略似細小的繡花針,蟲體呈半透明淡紅色(但死後呈灰白色)。雌雄異體,雌蟲較雄蟲大,雄蟲尾端有交合刺。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多在空腸上部;十二指腸,回腸的上、中部也可見到。鉤蟲以其口腔吸咬腸粘膜為食。雌蟲成熟交配後,在腸內產卵,十二指腸鉤蟲每條每日平均產卵10萬~30萬個,美洲鉤蟲約為5千~1萬個。蟲卵形態相似。
流行特徵
本病在我國流行地區甚廣,除黑龍江、青海二省外,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華南、華中、四川及海南省等地較多,其他各省也很普遍。在華南和西南以美洲鉤蟲為主,北方各省則以十二指腸鉤蟲為主。農村較都市受染機會多,與隨地大便習慣及人糞施肥以致污染地面有關。蟲卵隨糞便在泥土中發育成蚴,當小兒赤足或裸體坐於具有感染性幼蟲的泥地或水田中,或在農村嬰兒使用沙土包裹代替尿布的習慣,此蚴即能鑽入皮膚而獲得感染。因洗曬尿布落地被蚴污染,偶能間接地使嬰兒受染。吃進污染的菜蔬及食物也是感染管道之一。菜園、果園、茶園、桑園、紅苕地、包穀地等旱地作物,因栽種季節和施肥方法,最宜鉤蟲發育。煤礦內溫度、濕度也有利於鉤蟲發育,應加以注意。小兒年齡越大,感染率和發病率越高。南方較北方的感染率為高。
臨床表現
輕重不一,輕者可無明顯症狀。一般以貧血為主。
1.鉤蚴所致的症狀
(1)皮膚損害:當蚴侵入皮膚時,局部有癢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皰疹。由於抓癢可引起繼發感染,局部淋巴結亦可腫大。
(2)內臟損害:當蚴侵入血循環在體內移行時,可引起蠕動移行病及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2.成蟲引起的症狀
主要為失血性貧血,再加上由鉤蟲引起的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而致營養缺乏,就更加重貧血的程度。故隨著疾病的發展,患兒常有面色蒼黃、皮膚幹粗、毛髮疏稀、失去光澤易於脫落。營養及發育均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不願活動。有時煩躁不安、眩暈、心悸、氣短等貧血的症狀。發病初期先有食欲亢進,繼之食欲減退,時訴上腹部不適、有腹脹及疼痛感。有時腹瀉、有時便秘。
1956年以來,江蘇、安徽、山東、四川、江西、湖南某些農村發現1歲之內小嬰兒患十二指腸鉤蟲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嚴重貧血、臉黃、食欲減退、浮腫,60%~80%有柏油樣黑便或潜血陽性。心尖區聞收縮期雜音,輕度肝、脾腫大,少數併發心力衰竭。大多數病人白細胞總數增高,嗜酸細胞百分率及絕對數均新增,有時呈類白血病樣反應,但經治療,能完全恢復正常。
診斷
除流行病史、貧血、嗜酸細胞增多及大便潜血外,主要依靠從糞便中檢得蟲卵以確定診斷。一般採用糞便直接塗片法(Kato氏法)可於鏡下發現蟲卵。直接塗片不易檢得蟲卵時,可採用飽和鹽水漂浮法、四氯乙烯圓管法和過濾圓管法。蟲卵計數法適合於調查研究及療效考核之用,每克大便含卵少於2000個為輕度感染,2000~11000個為中度感染;11000以上為重度感染。另外還可用培養法檢查鉤蚴以協助診斷。
併發症
1鉤蚴性皮炎。
2消化道出血,主要為十二指腸及空腸粘膜廣泛出血及潰瘍。這是因為鉤蟲在小腸粘膜上經常更換吸附點,並分泌抗凝血物質,使吸附點創口不斷流血。體內每條十二指腸鉤蟲每天導致的失血量約為0.14~0.4ml,美洲鉤蟲可導致的失血量約為0.01~0.09ml。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大量失血。長期失血後體內的鐵儲備量可逐漸耗盡而形成嚴重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營養不良。嚴重貧血可使心、肝、腎細胞的脂肪變性。
鉤蟲病人血液中IgE、IgG和α2球蛋白顯著升高。治療後,因抗原刺激物質消除,免疫球蛋白可恢復正常,對評估療效與流行病學研究有一定參攷意義。
【治療說明】
應及早採取綜合治療措施,以免發生嚴重貧血及營養不良。
1.一般療法
必須注意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給高蛋白質、多維他命飲食。貧血者應補充鐵劑,並同時服用稀鹽酸每次10滴和維他命C以助鐵劑的吸收。貧血嚴重者應考慮少量輸血,每次25~50ml,或5~10ml/kg。出現嚴重心力衰竭者,先給毒毛旋花子甙K。
2.驅蟲療法
驅鉤藥物的選擇,應根據鉤蟲蟲種及其他腸道寄生蟲的合併感染情况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為了提高療效,尤其是驅美洲鉤蟲的療效,可採用交替用藥和聯合用藥。現時常用的驅鉤蟲藥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劑量每次100mg,每天2次,連服3天。驅鉤蟲的治癒率,因製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療效越好,最高治癒率可達99%。一般蟲卵陰轉率為65%~90%。儘量不用於2歲以下嬰兒。近年來每次用200mg,1天2次,連服3~4天,蟲卵陰轉率為95%~100%。國內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等8個組織聯合觀察,連服4天,陰轉率為98.8%,提出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成人400mg頓服,10天后再重複給藥1次即可。12歲以下兒童用量减半。對十二指腸鉤蟲的療效優於美洲鉤蟲。
(3)左旋咪唑(levamisole):對十二指腸鉤蟲療效較好。劑量3mg/kg・d,連服3天為一療程。蟲卵陰轉率為80%~96%,美洲鉤蟲為5%~25%。現時,一些开发中国家將此藥列為驅十二指腸鉤蟲的首選藥。
(4)噻嘧啶(pyrantel pamoate):劑量10mg基質/kg頓服,可連服3天,蟲卵陰轉率達95%以上;美洲鉤蟲為62.5%~80%。
(5)聯合用藥:甲苯咪唑加噻嘧啶;噻嘧啶加左旋咪唑合併療法可提高療效。
此外,近來有報導伊維黴素(iverme-ctin)治療狗的重度鉤蟲感染,療效甚佳。在試管中能迅速殺死成蟲和感染期幼蟲。對臨床的應用於人體,尚得進一步研究。
對局部鉤蚴性皮炎的治療
(1)皮膚透熱法:當鉤蚴鑽進皮膚後,約在24小時內有90%停留在局部,故可用此法將蚴蟲殺死,達到止癢目的。方法:把手足發癢的部位浸泡在50℃以上熱水中,如感太燙,稍歇數秒鐘再泡,約30分鐘左右,或用毛巾放在50~60℃熱水中,取出後呈半幹狀態,使之緊貼在皮炎部位,每半分鐘換一次,連續10分鐘。
(2)局部塗2%~4%碘液,15%噻苯咪唑油膏,或5%硫黃爐甘石洗劑。
預防
應對流行地區患者進行治療,防止土地被含有蟲卵的糞便污染,改善環境衛生,指導合理的積肥。結合生產,加强糞肥衛生管理和無害化措施。廣泛展開衛生宣教,使人人都懂得鉤蟲的傳播管道,盡可能地防止鉤蚴侵入人體。對嬰幼兒病例須檢查所用代替尿布的沙袋是否受鉤蟲卵污染,並應查母親糞便,及作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