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免疫學檢查

補體結合試驗對於複髮型流行性斑疹傷寒的診斷有重要參攷價值。如用普氏立克次體可溶性抗原進行補體結合反應,則不能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相鑒別;補體結合抗體持續時間長,可用作流行病學調查。間接免疫螢光試驗,用兩種斑疹傷寒立克次體作抗原進行間接免疫螢光試驗檢查抗體,可鑒別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外斐反應(Weif―Felix)最早於第4病日可出現陽性反應,病程第2~3周達高峰,陽性率以第4周最高,之後抗體滴度及陽性率均迅速下降。抗體滴度1:160以上或雙份血清呈4倍以上升高有診斷意義。也有少數患者始終呈陰性反應。外斐反應陽性還可見於:其他類型的立克次體病如地方性斑疹傷寒等;非立克次體病如傷寒、瘧疾、肝炎等,不過抗體滴度一般較低;回歸熱、布氏菌病、鉤體病等有時亦可發生陽性反應。曾接種過斑疹傷寒疫苗或患複髮型流行性斑疹傷寒者,外斐反應常為陰性或低滴度。本試驗對斑疹傷寒診斷的陽性率達74%~84%,但不能區分斑疹傷寒的型別,也不能排除變形杆菌感染。

立克次體凝集反應以普氏立克次體顆粒抗原與患者血清作凝集反應。滴度1:4以上即為陽性。病程第5病日陽性率達85%,第16~20病日可達100%;此方法與奠氏立克次體有一定交叉,但後者滴度較低。如出現高滴度抗體反應則可以鑒別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

補體結合試驗對於複髮型流行性斑疹傷寒的診斷有重要參攷價值。在病程早期即可檢測出抗體為IgG型的陽性反應,抗體滴度於第8~10天達高峰;如抗體為IgM型,則提示為初次感染的流行性斑疹傷寒。如用普氏立克次體可溶性抗原進行補體結合反應,則不能與地方性斑疹傷寒相鑒別;補體結合抗體持續時間長,可用作流行病學調查。

間接血凝試驗用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可溶性抗原致敏鞣化後的人O型紅細胞、綿羊或家兔的紅細胞,進行微量間接血凝試驗。其靈敏度較外斐反應及補體結合試驗高,特异性强,與其他群立克次體無交叉反應,便於流行病學調查及早期診斷。但不易區分普氏、莫氏立克次體和復發型斑疹傷寒。

間接免疫螢光試驗,用兩種斑疹傷寒立克次體作抗原進行間接免疫螢光試驗檢查抗體,可鑒別流行性斑疹傷寒與地方性斑疹傷寒。檢測特异性IgM及IgG抗體,IgM抗體的檢出有早期診斷價值。

資料標籤: 斑疹傷寒 免疫學
本文標題: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免疫學檢查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380054039468
相关資料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傳播管道
流行性斑疹傷寒是如何傳播的1、傳染源:該病的傳染源是感染普氏立克次體的患者,從潜伏期末就開始具有傳染性,到發病後1周傳染性最强,病原體也可以長期隱伏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再次增殖、復發。
標籤: 斑疹傷寒 傳染病 健康 養生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發病機制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主要發病機理為病原體所致的血管病變、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和一些免疫、變態反應。立克次體對血管內皮細胞的直接損傷和其釋放的毒素將引起全身的微循環障礙。臨床則表現出組織器官受損的相應症狀。病程第2周隨著體機體抗感染免疫的產生出現變態
標籤: 斑疹傷寒 健康 養生 內皮細胞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預後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預後取決於年齡、患者一般情况、有無併發症、治療早晚等。有嚴重毒血症、支氣管肺炎、顯著中樞神經系症狀等的預後不良。同時發生回歸熱者也新增預後的嚴重性。各次流行的嚴重情况常有明顯差异,兒童患者的病情一般較輕。採用四環素類、氯黴素
標籤: 預後 斑疹傷寒 健康 養生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併發症
支氣管肺炎是流行性斑疹傷寒的常見併發症,其他尚有中耳炎、腮腺炎、心內膜炎、腦膜腦炎等,偶見趾、指、陰囊、耳垂、鼻尖等壞死或壞疽,以及走馬疽,胃腸道出血、胸膜炎、流產、急性腎炎等。輕型病例和復發型斑疹傷寒很少有併發症。
標籤: 斑疹傷寒 健康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