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病(brucelosis)又稱瑪律他熱(Molta fever)或波浪熱(undulant fever),是布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是一種家畜及人共患的地區性流行病。此病遍及全世界各地,在我國則多見牧區,主要在內蒙、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山東等地有流行區,南方則少見。羊為主要的傳染源,分佈最廣,與人接觸最多,菌種毒力强,臨床上症狀重,易流行。
1.病因學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3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膜等途徑,皆可造成感染。發病年齡大多在30歲以上。
該菌自損傷的皮膚及黏膜或消化道、呼吸道進入人體後,首先被吞噬細胞吞噬,進入淋巴結,有時可在其中存活並生長繁殖形成感染灶,約2~3周後可進入血液迴圈產生菌血症。繼之在網狀內皮系統如肝、脾、骨髓內生長形成新的感染病灶,並可多次反復衝破細胞進入血循環中,則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臨床急性症狀,表現為平均2~3周的發熱期,每間隔約3天~2周,發熱又反復,產生波浪狀的熱型,故稱為波浪熱。
同時,布氏桿菌含有內毒素及菌體本身皆可引起人體的過敏,出現各種的變態反應性病變。骨關節病變,多發生在半年左右,少數病例更早些。布氏桿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桿菌感染在骨關節的局部表現。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為多見。關節的病變常侵犯大關節,以髖關節炎最為常見。
2.傳播途徑
牛、羊、猪是本菌的主要自然宿主,細菌可通過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等途徑傳染於人。
3.臨床表現
人感染布氏桿菌較家畜嚴重,病情複雜,表現乏力,全身軟弱,食欲不振,失眠,咳嗽,有白色痰,可聽到肺部哮鳴音,多呈波浪熱,也有稽留熱、不規則熱或不發熱。盜汗或大汗,睾丸腫大,一個或多個關節發生無紅腫熱的疼痛,肌肉酸痛,應用一般鎮痛藥不能緩解,由於關節和肌肉疼痛難忍,即使不發熱也不能勞動,成為能吃不能幹活的“懶漢”,故該病又被稱作“懶漢病”。病灶發生在生殖器官,影響生育,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人患病,病情複雜,與多種疾病相類似,臨床難於鑒別,易發生誤診。一般醫院初診誤診率在25%以上。凡有與易感動物或其產品接觸史者,在發生類似布氏桿菌病表現時,應及時向臨床醫生提醒,做布氏桿菌檢查,以免誤診,貽誤治療,力爭早確診、早治療。
大多數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現。主要為波浪狀發熱為其特點,發熱約2~3周,繼之1~2周無熱期,以後再發熱。常伴多汗,頭痛,乏力,遊走性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有時全身症狀消退後,才出現局部症狀。腰椎受累後,出現持續性腰背痛,伴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後,影響行走,常可產生坐骨神經痛。局部有壓痛及叩痛,少數病人於髂窩處可捫及膿腫包塊;也可產生硬膜外膿腫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同時可伴有肝、脾腫大,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他多處的關節病變。但大多數發生在腰椎,少數發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關節者。男性病人可有睾丸腫大,睾丸炎症表現。本病有“自愈”趨勢,但歷時較長。未接受治療者復發率約占6%~10%。
4.診斷
(1)有在流行區居住及來往史或接觸牛、羊史。(2)有過間歇性發熱、多汗、頭痛、肝脾大、乏力等全身症狀或現時仍有這些症狀。(3)骨關節的疼痛,尤以腰痛劇烈與X線所見不太相符。(4)病變的組織學檢查及膿液的細菌培養對診斷有幫助。(5)布氏桿菌血清凝集試驗結果在1∶80以上,並在治療後下降,具有臨床診斷意義。
5.病理改變
本病急性期的病理變化為多臟器的炎性變化及彌漫性的增生現象。慢性期主要表現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腫組織的增生。該肉芽腫可位於椎體內或鄰近椎間盤的軟骨下椎體骨質內。病變可繼續擴大,侵及周圍骨質、軟骨板及椎間盤,最常見受累的是腰椎。感染性肉芽腫顯微鏡下可見上皮樣細胞和類似langhan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肉芽腫直徑約1mm。有少數發生乾酪樣病變,偶見死骨。廣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現。因椎間盤破壞,椎體間常呈骨性的融合。據統計約30%~40%病人有骨關節的病變,主要表現為關節炎、骨膜炎、骨髓炎、脊柱炎。脊柱、肩關節、肩鎖關節及骶髂關節最容易受侵犯。
6.輔助檢查
X線所見與化膿性感染相似。發病1~2個月後才逐漸出現X線上的骨改變,以骨質修復為主而破壞少為其特徵。在脊柱常可見2~3個椎體受累,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破壞,但長骨刺顯著。逐漸出現骨質破壞被不規則的緻密新生骨所替代,椎體邊緣形成明顯骨贅,前縱韌帶鈣化,椎體可融合,小關節也有炎症改變,由間隙增寬變為狹窄及融合。椎旁膿腫常多見,在骶髂關節常為雙側骨質疏鬆,間隙變寬及不規則破壞,周圍硬化,死骨少見,最終也可融合。
血清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特异性很高,患者多呈陽性。流行病學普查時,多用皮內試驗,但在發病6個月內陽性率很低,而慢性患者100%呈陽性。
7.治療措施
布氏桿菌病多選用四環素與鏈黴素聯合應用,也可用複方磺胺加鏈黴素。最近認為利福平與强力黴素聯合治療,治療好後很少復發。因布氏桿菌在網狀內皮細胞內繁殖,藥物難於達到,故用藥後顯效慢,卻宜復發,要長時間、多療程聯合用藥。有的因發現晚或誤診,留有後遺症,如關節變形,肌腱萎縮,肝硬化,殘廢或不育。
急性期最有效藥物為四環素,0.25~0.5g/次,每天4次。連服4周為1個療程。停1周後可依病情再用藥1~2個療程。必要時可以加用鏈黴素。
8.消毒措施
細菌在乾燥土壤中可存活數月,在乳製品、皮毛或水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
細菌對光、熱及化學藥劑如3%的漂白粉及來蘇水都很敏感,數分鐘至20min即可殺死。可採用物理消毒法或採用常用消毒劑均能殺菌,如3%漂白粉液等。
9.預防措施
根本措施在於控制和消滅畜間布氏菌病的流行,切斷傳播途徑和對人群進行預防接種。
9.1管理傳染源加强病畜管理,發現患畜應隔離於專設牧場中。患病的人應及時隔離至症狀消失,血、尿培養陽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應予消毒。
9.2切斷傳播途徑疫區的乳類、肉類及皮毛需嚴格消毒滅菌後才能外運。保護水源。
9.3保護易感人畜經常與家畜接觸者,應具備一定的防病知識,既要防止布氏桿菌在畜間傳播;又要防止病畜傳染給人,特別是在接產或處理流產時要謹慎,為防止細菌感染,在接產時,暴露的皮膚應塗擦凡士林,戴眼鏡、口罩、膠皮手套和穿膠靴等。處理完畢,應立即嚴格消毒,胎衣等物要深埋。現場要用2%氫氧化鈉消毒,用具、工作服等可用3%來蘇兒水浸泡消毒。為更安全,最好預先接種布氏桿菌疫苗,增强免疫力。
凡有可能感染本病的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現時多採用M-104凍活菌苗,劃痕接種,免疫期1年。另外凡從事牲畜業的人員均應做好個人防護。牧區牲畜也應預防接種。家畜患病沒有治療價值,應全部淘汰,消滅傳染源。
國家對防制人畜共患布氏桿菌病很重視,有疫情地區幾乎都設有專門防制機构,對疫區或疫點的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有的地區因對布氏桿菌病重視不够,至今仍有傳染源存在,不時向非疫區擴散。實踐證明,檢出帶菌畜消滅傳染源,免疫健康畜增强抗病力,是控制布氏桿菌病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