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因
主要為正氣內虛和外邪入侵所致。正虛是外邪入侵的重要條件。正虛可由飲食不節、起居失常、素體不足,或因病致虛,或治療失當,峻瀉傷正,或過汗耗氣傷陰,或嚴重燒傷,皮垮肉灼,或瘡毒膿血、氣血津液損傷,或瘡癤擠傷、局部氣血功能障礙,或摔傷後造成氣血瘀滯、榮氣不行、癰癤失治等,正不勝邪,導致邪毒內陷。
中醫病機現時認為,敗血症的發生,外因溫毒侵襲,內因正氣虧虛不能禦外,正不勝邪,邪熱囂張,熱毒充斥表裡,客於營血,入竄經絡,入陷臟腑,表裡三焦俱病。初期犯衛,發熱惡寒。熱毒化火,傳變迅速而致裏熱熾盛。邪入營血,則見壯熱、神昏、閉脫、出血等證,熱毒流注則見多發膿腫。此與病菌入血繁殖引起全身嚴重中毒症狀及遷徙病灶一致。本症複雜多變的險證、危證叢生的臨床表現,即中醫學所謂的“毒入心則昏迷,入於肝則痙厥,入於肺則喘嗽,入於腎則目暗手足冷,入於六腑亦皆各變端,七惡疊見。”
病理
敗血症的病理變化隨致病菌的種類、病程長短、有無原發病灶和遷徒性病灶等而异。細菌毒素播散至全身引起各臟器的細胞變性,心、肝、腎等可呈混濁腫脹、灶性壞死和脂肪變性。毛細血管損傷則皮膚、粘膜、胸膜、心包等處可有出血點。病原菌經血迴圈集中某些組織臟器形成遷徙性病灶,如肺炎、心內膜炎、心包炎、骨髓炎、肝膿腫、腦膜炎、腦膿腫和軟組織膿腫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增生活躍,肝脾常腫大、骸髓高度增生。伴膽道感染或嚴重肝損害可出現黃疸。骨髓粒系統增生活躍。發生於血液病基礎上的敗血症,由於免疫功能受抑,炎性反應减弱,病變以充血。壞死為主,滲出反應及細胞浸潤明顯減少。
中醫診斷
(1)熱毒熾盛:證見壯熱煩渴多汗,或神昏抽搐,或斑疹出血,舌紅苔黃,脈洪數。證候分析:邪熱入裏,熱盛傷津,則壯熱煩渴多汗;熱入營血,心神被擾,故神昏抽搐;營熱蒸騰,波及血絡則斑疹出血;舌紅苔黃,脈洪數則為熱邪亢盛之象。
(2)濕熱蘊結:證見惡寒發熱,頭痛身重,或有黃疸,神疲體倦,噁心嘔吐,胸悶腹脹,腹痛泄瀉,納少口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證候分析:濕熱蘊蒸肝膽,肝失疏泄,膽汁不循常道則可見寒戰高熱,寒熱往來,胸悶腹脹,腹痛泄瀉,神疲身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則是濕熱內盛,熱重於濕之象。
(3)陰竭陽脫:證見大汗淋漓,口幹微渴,四肢厥冷,氣短懶言,眩暈少神,脈微欲絕。證候分析:熱的真陰,血脈不充則脈微欲絕;熱病經久耗傷元氣,或由陰傷及陽,或汗多亡陽,而致陰竭陽亡,則四肢厥冷。
(4)正虛邪戀:證見煩熱盜汗,舌紅脈細數,或形寒肢冷,舌淡脈虛。證候分析:熱邪耗傷氣陰,則煩熱盜汗,舌紅脈細數:氣血虛弱,不能充達四肢,則形寒肢冷,舌淡脈虛。
(5)熱毒傷陰:證見發熱不退,口幹唇燥,胃納不振,大便燥結,小便短赤,或神志昏糊,渴喜冷飲,舌絳苔光剝或焦幹,脈細數或虛數。
中醫治療一般實證治宜清熱敗毒為主,虛證則扶正祛邪。
(1)熱毒熾盛:治宜清熱敗毒、清營涼血。常用清瘟敗毒飲加减。方中水牛角、栀子清熱凉血;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玄參、生地以護營陰;黃連、黃芩、連翹苦寒直折,清熱解毒;石膏、知母、甘草清氣分實熱。神昏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大便秘結,陽明腑實者用瀉熱湯或增液承氣東加减。
(2)濕熱蘊結:治宜清熱利濕解毒。常用茵陳蒿湯合黃芩滑石湯加减。方中茵陳清利濕熱退黃;黃芩、栀子清利濕熱瀉火;車前草、澤瀉清利濕熱。
(3)陰竭陽脫:治宜益氣養陰、固陽固脫。常用參附龍牡湯合生脈散。方中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附子、龍骨、牡蠣固陽固脫。
(4)正虛邪戀:前者治宜扶正祛邪、滋陰解毒。常用複脈湯合青蒿鱉甲湯加味。後者治宜益氣扶正解毒。常用托裡消毒飲。
(5)熱毒傷陰:治宜養陰生津、清熱解毒。常用增液湯或竹葉黃芪湯合黃連解毒東加减。方中生地、沙參、麥冬滋陰增液,潤腸通便;黃連、連翹、栀子清熱解毒。
中藥
(1)銀花30g、野菊花15g、生甘草6g,水煎代茶飲。
(2)公英、地丁、半邊蓮各30g,水煎服。、
(3)牛黃醒消丸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熱入營血,各種膿腫。每日1~2次,每次3g,溫黃酒送服。
(4)連翹敗毒丸功能清熱解毒消炎。適用於邪毒熾盛者。1日2次,每次6g,口服。
(5)止痙散全蠍、蜈蚣、僵蠶各等份,共研細未,每服1g,羚羊角或水牛角粉煎水沖服,適用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四肢抽搐。角弓反張。
(6)銀黃片功能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適用於發熱、頭痛和膿腫。每次2片,1日3~4次。
針灸
1.體針
(1)取水溝、大椎、風池、曲池、合穀等穴,有清熱開竅的作用,適用於高熱神昏。每日2次,每次留針15分鐘,用强刺激,瀉法。
(2)取合穀、太沖、素s、長强、陽陵泉等穴,有瀉熱止痙的作用。適用於高熱驚厥、抽搐、角弓反張。每日1次,留針20分鐘,長强不留針。
(3)取頰車、下關、人中、地倉等穴,有醒神開竅的作用,適用於口禁不開者。用瀉法,不留針。
(4)取十宣或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2滴為度,有清熱解毒、開竅鎮驚的作用,適用於高熱神昏者,每日1次。
2.灸法
(1)取合穀、然穀、大椎、膏盲等穴,用艾柱灸,有固錶止汗的作用,適用於自汗不止者,每次灸10~20分鐘。
(2)取神闕、氣海、關元、腎俞等穴,用大艾柱灸,有固陽固脫的作用,適用於虛脫、脫汗等證,每日2~4次,每次灸15分鐘。
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敗血症發病急驟,病情嚴重,證候多端,變化迅速,必須嚴密觀察,採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早期靜脈給以聯合、足量、長程抗菌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絕大多數均可治癒。若治療效果不理想時,可依據所犯病比特及虛實的不同施以清熱解毒,凉血透營的湯藥治療,以加速疾病恢復。若高熱不退、抽搐不止,藥物療效不佳時,可採用非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