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發展概況

拔罐法,俗稱拔火罐,是以罐子為工具,用火燃燒造成罐內相對負壓,使罐子吸附於施術部位,產生溫熱刺激及局部皮膚充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物理療法。拔罐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稱之為“角法”,是一種用挖空的獸角磨成有孔的筒狀,刺破膿腫後以角來吸拔膿瘡、吸除膿血的外治法。

拔罐法,俗稱拔火罐,是以罐子為工具,用火燃燒造成罐內相對負壓,使罐子吸附於施術部位,產生溫熱刺激及局部皮膚充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物理療法。

拔罐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稱之為“角法”,是一種用挖空的獸角(動物犄角)磨成有孔的筒狀,刺破膿腫後以角來吸拔膿瘡、吸除膿血的外治法。早在兩千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古人用“獸角”做成罐具治療疾病的記載。

晋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用牛角來治療癰腫,鑒於當時此法盛行,若使用不當易造成事故,故書中特別強調要慎重選擇適應症。

在唐代,拔罐工具有了突破性改進,人們掌握了竹筒的製作工藝,採用水煮吸拔的方法,最後發展成現今的水罐、藥罐,大大豐富了拔罐療法的內容。

到了宋金元時代,拔罐療法的名稱由“吸筒法”替換了“角法”,而使用竹罐;拔罐方法也進一步由單純水煮的煮拔筒法發展為藥筒法,即先將竹罐在按一定處方配製的藥物中煮過備用,需要時,再將此罐置於沸水中煮後,乘熱拔在穴位上,以發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然而,此時的藥罐法,藥物種類及用量均較少,是藥罐法的開端。

在明代,拔罐法已經成為中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當時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幾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於吸拔膿血,治療癰腫。在吸拔方法上,較之前代,又有所改進。用的較多的是將竹罐在多味中藥煎熬後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稱之為藥筒,較之宋代的藥筒法,無論是藥物種類及劑量,還是使用方法方面,都有明顯進步。

清以前,文獻記載的諸多拔罐療法,雖在罐具、吸拔方法、藥罐等方面有所改良和提高,但在臨床應用方面卻不能脫離療癰瘡瘍這類外科陽熱實證。至清代,拔罐法有了更大的發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儘管價廉易得,但吸力較差,且久置乾燥後,易產生燥裂漏氣。為補此不足,清代出現了陶土燒製成的陶罐,並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其次,拔罐方法上有較大進步,拔罐部位上一改以往以病灶區作為拔罐部位,採用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再者,拔罐療法的治療範圍也突破了歷代以吸拔膿血瘡毒為主的界限,已從單一的外科發展到內科多種病症的治療。

從以上考證可知,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發展,火罐質料由動物犄角逐步改進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拔罐方法上,從煮水排氣發展到燃火排氣;臨床治療方面從單純吸拔膿血、吸毒排膿等治療外科瘡瘍疾病發展到治療風寒痹病及虛勞喘息等外感內傷疾患。

資料標籤: 拔火罐 中醫 健康 外科
本文標題: 拔罐療法發展概況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350233782222
相关資料
火罐的源流
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很久了。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來,我國晋、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此外,清代趙學敏寫的《本草綱目拾遺》、吳尚先的《理瀹驕文》以及《醫宗金
標籤:
火罐療法的源流
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很久了。晋代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裏,就有角法的記載。此外,清代趙學敏寫的《本草綱目拾遺》、吳尚先的《理瀹驕文》以及《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對於我國火罐的產地、使用方法和適應症等,介紹的就
標籤:
拔罐簡史--現代時期
拔罐療法真正越出中醫外科外治法的界限,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成為針灸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療法,則是最近數十年的事。其現代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下以幾個方面。為了客觀驗證拔罐療法治療效果的可靠性,大多數拔罐適應症都積累了較大的樣本,以表明其的可重複性。這
標籤: 拔火罐 穴位 中醫 健康
拔罐簡史--清代時期
至清代,拔罐法獲得了更大的發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儘管價廉易得,但吸力較差,且久置乾燥後,易產生燥裂漏氣。為補此不足,清代出現了陶土燒製成的陶罐,並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表明陶罐已作為商品買賣,廣為流行了。綜上所述
標籤: 拔火罐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