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鉤針進入皮膚深達病所後,為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必須給予一定的刺激效應。根據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的具體情況而採取相應的手法。
一、提插法
提插法是將鉤針快速刺入皮膚後持針做上下縱向提插的方法。操作方法:鋒鉤針針尖對準欲刺部位垂直下針,當針尖刺入皮膚後,針體與皮膚呈75°角,手似執筆狀,右手拇、示指夾緊針體並緊靠中指,針尖朝下,運用腕力有節律的小幅度頻頻上下動作,進行提插。本法適用千局部肌肉緊張、痙攣、拘急,能對肌膚起到松解作用,同時為針刺操作進入深部創造了條件。
操作時應注意:①提插幅度不宜太大,以免針頭拔出體外;②提插時用力均勻,避免著力面產生疼痛。
二、彈撥法
彈撥法是鉤針進入肌層到達預定部位後,針頭向左右彈撥的方法。操作方法:施術者運用腕力的抖動,著力於針尖部,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進行彈抖撥動,可視病情彈撥3-7下。本法適用於深部的肌肉、肌髒病變,如對肌肉緊張痙攣、肌筋膜炎肌肉勞損、長骨刺、老年性關節炎等退行性病變具有較好的解痙鎮痛、疏經通絡的作用。
操作時應注意:①運用彈撥手法時,應避免粗暴動作,以免出現疼痛;②遇到骨膜時,應注意彈撥的力度,不要劃傷骨膜。
三、鉤拉法
鉤拉法是利用鋒鉤針頭部有彎鉤的造型特點做鉤拉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鋒鉤針的針尖由上而下,由內至外做鉤拉動作,但針不提出體外,視病情可反復鉤拉3-7次。本法適用於肌腱、關節、韌帶、筋膜等疾病。對於肌肉肌腱的痙攣、疼痛、粘連的組織,均有較好的松解剝離、解痙止痛的作用。
操作時應注意:①鉤拉時不能使用暴力,鉤拉的時間不宜過長:②在重要臟器部位、大血管、神經幹處鉤拉時要特別慎重,避免損傷。
四、推刮法
推刮法是一種既有推,又有刮,刮和推組合進行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操作時利用針頭的側面,即針尖朝向左側,使針頭處於橫比特,將針頭一側之棱角面與骨膜或病灶面緊貼,持針的右手著力針頭部,並向前推或向下刮。根據病情可反復進行,並視治療的需要,可側重在推法或刮法上,一般可推刮5-9次。本法適用於長骨刺、組織粘連、結締組織肥厚及增生、骨刺形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軟組織損傷(包括急、慢性損傷)、網球肘、腿鞘炎等,有較好的剝離粘連、刮除瘢痕、破壞其陳舊病灶及解痙止痛的作用,其目的是使舊病灶轉變成新鮮病灶而加速痊癒。
操作時應注意:①行推刮手法時,用力須均勻,速度不宜過快,切忌使用暴力;②在操作本手法時,應注意施術者和患者的體位,要使患者感到舒適,術者均勻便於操作。
五、震顫法
震顫法是以右手持針柄,針在肌肉深部做小幅度一上一下快速顫動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將鋒鉤針進入一定的深度後,持針之手在腕力與手指的配合下,進行上下小幅度的提插,使針體呈連續顫動,從而使其周圍肌肉也隨之抖動,同時針感得到擴散,逐漸擴大波及範圍。本法適用於肌肉組織比較豐厚的部位,以及深部病灶、軟組織損傷、退行性病變、癱瘓性病變等。此外,本法可以增强針感,促使感覺的傳導。
操作時應注意;①不宜針刺太淺的部位;②操作時用力宜均勻,震顫幅度不宜過大或過小。
六、按摩法
按摩法是指鋒鉤針進入肌肉深部後,用鋒鉤針頭部與針體連接部分直接接觸骨膜或深部肌肉組織,做輕柔的按摩動作,謂之按摩法。操作方法:鋒鉤針進入肌層後,利用針頭與針體連接處的圓滑突出部位(專為深部按摩而設).在病灶處局部或四圍做順時針方向按摩,可呈圓圈狀,亦可偏向一側呈直線狀,視病情的需要做輕重不同的按摩動作。本法適用於疼痛劇烈、肌肉痙攣、癱瘓、恬動功能障礙病症,或在其他手法之後,再施以按摩法,以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加强新陳代謝。患者對此常感輕鬆舒適,或有溫熱感。
操作時應注意:①做按摩操作時動作不宜太快,範圍不宜太大;②手法應輕柔、均勻,以舒適為度。
七、推鏟法
所謂推鏟法,實際包括兩種操作內容,即一種是推,一種是鏟,兩種操作組合而成的手法。操作方法:施術時利用針頭的側面,使針尖朝向左側,針頭呈約45°角由下往上向前推動,同時將棱面向下,作鏟動。施行推的同時結合鏟法。本法常用於組織攣縮、粘連、結締組織形成、肌肉痙攣等情况。
操作應注意:本操作應避免粗暴,應以輕柔的手法為宜。
八、刮剔法
刮剔法包括兩種操作:即一種是刮,一種是剔的操作組合而成的手法。操作方法:施術時利用針頭的側面,使針尖朝左側,針頭呈橫比特,向後刮動,同時利用其棱面刮,同時伴加剔挑。本法常用於組織攣縮的粘連、結締組織增生、肌肉攣急、長骨刺等。
操作注意:避免粗暴,操作不宜過重,剔時運用腕力,切忌損傷骨膜。
九、雀啄法
所謂雀啄法,即施術時針體進入肌層作一上一下,狀如麻雀啄食狀的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施術時針尖朝下,當針進入肌層後,術者持針的右手運用腕力作上下深部有節奏的狀如麻雀啄食的一起一伏的操作。本法常用於肌肉痙攣急,組織攣縮、運動障礙劇痛、血運不暢等症。
操作注意:本法宜作深部操作,雀啄時要有節奏,上下動作不能太快,上提下伏的幅度要做到輕柔,充分運用腕力,避免粗暴動作。
在治療過程中,上述9種操作手法並非單獨運用,有時常互相交替使用,有時針對病情各有側重。如對組織粘連、結締組織增生,常側重推刮結合的鉤拉法進行,以剝離粘連,去除增生組織,如對骨刺形成者,則以推刮為主再結合彈撥等法,若肌肉痙攣、拘急疼痛等,就以震顫法為主。在治療中,對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採用的手法也並不一致;每一種操作手法,也有輕重的不同,幅度大小的不同及速度快慢之分,應結合實際病情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