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灸法

燎灸法,是根據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及流傳在民間的燈火爆碎法,並綜合“一針、二灸、三藥”的傳統理論,將中藥複方粉劑與普通火柴成分相結合,製成燎灸專用“藥火柴”,借火力和藥力作用,灸灼經穴,以達激發經氣,調動體內積極因素,增强機體防病治病能力的一種新療法。

燎灸法,是根據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及流傳在民間的燈火爆碎法(古代稱“神火法”),並綜合“一針、二灸、三藥”的傳統理論,將中藥複方粉劑與普通火柴成分相結合,製成燎灸專用“藥火柴”,借火力和藥力作用,灸灼經穴,以達激發經氣,調動體內積極因素,增强機體防病治病能力的一種新療法。

【操作方法】

一、取穴規律

在治病之前,必先辨證,辨證之後,才能論治。常用的取穴、配穴方法有:

1.局部取穴是在軀體病痛的局部和臨近取穴,或患病內臟的體表相應區內選取穴位的方法。它包括經穴、奇穴,也包括以痛為俞的阿是穴。例如肩痛取肩髑;哮喘取風門、肺俞;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陽陵泉等。

2.遠隔取穴是在經絡和臟腑發生病變時,按其所屬經脈循行路線的遠離病灶區取穴的一種方法。一般以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主。

3.經驗取穴某些穴位對某些症狀有特效,是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按照這些經驗取穴治療,也叫對症治療。例如發熱取大椎;多汗取合穀、複溜;盜汗取後溪等。

4.辨證取穴這是根據四診八綱的診斷方法,首先確定屬於何證,然後據證取穴進行治療的方法。

一般來講,燎灸法與針刺取穴相同,但臨床應用多以阿是穴及內臟在體表的反應點為主。

5.防病保健長期燎灸足三裡、關元、氣海穴,可以提高機體自身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保健之目的。

二、方法

1.閃灸法擦燃火柴頭,用快速的動作,對準選好的穴位,猛一接觸,聽得“叭”的一聲,迅速離開,即為成功。

2.留灸法擦燃火柴頭,迅速對準穴位點灸,並將手鬆開,火柴棒即附著於灸穴上,片時取掉即可。

【主治病症】

一、頭痛

燎灸風池、阿是穴,1次即可痊癒。

二、眩暈

燎灸百會、伏髒相應、暈聽,1次可愈。

三、腹瀉

燎灸臍中四邊穴,隔日1次,5次為l療程。

四、胃脘痛

燎灸中脘、上脘、天樞、足三裡、上巨虛等穴,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五、腰痛(腰扭傷)

燎灸痛處,快者1次可愈,若不愈可再灸,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六、急性淋巴結炎

燎灸其核上4點,1次疼痛可止,後可再灸,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七、痛經

燎灸關元、氣海、三陰交等穴,1次疼痛可止。

八、痄腮

燎灸(閃灸潔)角孫,加刺少商、商陽出血,隔日1次,一般1~2次可愈。

九、頜下痛(咽旁膿腫)。

在患側突起處燎灸6點,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十、神經性皮炎

燎灸皮損中心數點及四周邊緣,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注意事項】

1.燎灸法操作簡易,治病效驗,較複雜的疾病,應由醫生辨證施灸,一般疼痛疾患只需點灸疼痛最明顯之處即可,故患者也可自用。

2.燎灸處有小塊燙傷,或黃、或自、或呈褐色、或起一小泡、或形成凹坑,很快即形成暗紅色的紅痂,需10~20日左右,其結痂可自行脫落,一般不會留下瘢痕。

3.灸後傷處,要注意保持清潔,防止感染,3日內以不沾水為好。極個別患者灸後有流水,甚至化膿現象,此多屬無菌性,勿須顧慮。若屬繼發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處理,即可痊癒。

4.凡顏面部,一般不用此法;孕婦的腰腹部及乳頭;男女之陰部及極度衰弱,自身已無調節能力者,不宜施灸。

5.燎灸一般3天1次,疼痛疾患1日1次,但應避開原燎灸點。5次為1療程。

6.施術者務必要嚴肅認真,專心致志,手眼並用,切勿草率從事,防止取穴不准,徒傷皮膚。

資料標籤: 穴位 阿是穴 健康
本文標題: 燎灸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347709364502
相关資料
藥線點灸
藥線點灸是流傳於壯族的一種民間療法。它是用苧麻線經中藥炮製後點燃,直接灼灸患者體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藥線點灸療法的資料是藥線,是用苧麻搓成並經過貴重藥物溶液浸泡加工製成的。
標籤: 穴位 健康
無瘢痕灸療法
無瘢痕灸法又稱非化膿灸法。用中、小艾炷施灸,臨床上以達到輕微燙傷為度,施灸後皮膚不致起泡,或雖起泡但不致誘發成灸瘡。因其灸後不化膿,也不留下瘢痕,故易為病人接受。先將施術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以新增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點燃。取穴方法同一般艾炷
標籤: 瘢痕 健康 養生
大灸療法
大灸療法是間接灸法的一種。因其施灸的範圍涉及背、腹部面積廣泛的區域,臨床常起大症,故以“大灸”命名。大灸療法在一般書中未見述及,為高懷老醫師家傳秘法。高醫師系河北省豐潤縣人,精針灸術。高老時年83歲,感吾師之心誠,因傳其所秘,使此法得以廣布
標籤: 蘿蔔 健康
葦管器灸療法
葦管器灸是使艾烟經細管進入耳道的一種灸治方法。該法在唐•《千金要方》,明•《針灸大成》,清•《針灸集成》均有記載,並沿用至今。現時應用的有兩種:一種是一節形葦管灸器,其葦管口徑為0.4~0.6cm,長5~6cm,葦管的一端製作成半個鴨嘴形,
標籤: 鴨嘴 艾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