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靜坐療法是近人蔣維喬(1813―1958)編訂的一套以“小周天”功為主的靜坐養生保健療法。
臨床應用:本療法對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前列腺炎、遺精、陽痿、痔瘡、脫肛、神經官能症、高血壓病等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練功方法】
本療法姑以靜坐管道進行修習鍛煉。
1.入坐:入坐時,可隨意坐在床上或凳上,寬衣解帶,取盤坐或端坐姿勢均可。將右手背疊放在片左掌心上,於貼近小腹處輕置在褪上,隨後左右微微晃動上身,做到頭正頸直,鼻臍相對,呈一垂直線,直至身形端正,自然放鬆,以便久坐安穩和進入入靜狀態。
2.靜坐行功:入坐後,即可收攝心神,將意念集中貫注於臍下小腹間,匆令心神馳散,先壓口葉出濁氣,葉畢舌抵上腭,口輕閉,以鼻徐徐吸入清氣,行3~7次葉納後,再微閉雙目,正導端坐,調勻呼吸,使出入氣息均勻細長。初學者,可以數息(即默數呼吸的次數)法協助收斂心神,調勻氣息;純熟之後,入坐便可做到心斂神寧,息調氣和。靜坐時間的長短可隨意掌握,一般每次不短於15分鐘。靜坐過程中若出現昏昏欲睡現象,可改意守鼻端,或再以數息之法來振作精神。
3.下坐收功:下坐前,應先開口吐氣10餘次,令身中熱氣得以宣洩;然後慢慢搖動上身,比依次動肩胛、頭頸,舒放於足;將拇指對搓致熱,分摩雙目耳鼻,再雙節搓熱,分摩頭面、胸腹、手臂、足肢等處,由上至下摩遍,直至足心為止,這才可離坐起身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府紮窟保恃清心寡欲,舉止安祥,勞逸適度,飲食清淡。初習者3個月內應禁絕房事,3個月後也須有所節制,以免影響練功經程。在靜坐過程中,姿勢要端正放鬆。若發生俯仰倚曲等現象,必須及時調整身形姿態。下坐之前,必須按照收功要求進行吐氣,搖身,摩治等收功活動,才能起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