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紹源,男,(1940―)廣東省中醫院教授、主任醫師、中醫內科專家。1963年畢業於廣東中醫學院,從事消化內科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40年,有深厚的醫學理論基礎,對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脾胃、肝膽病的生理病理和辨證用藥有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擅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肝硬化。從中醫學基本理論出發,強調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的統一;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強調辨病與辨證的統一。對於慢性胃炎,即中醫學之“胃痞”,推崇張仲景《傷寒論》中的瀉心湯類加以運用,諸如大黃黃連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半夏厚朴湯、烏梅丸等都是常用基本方。治療消化性潰瘍,即中醫學之“胃痛”,善用李東垣《脾胃論》的關於“脾為後天之本”及“陰火上行”的理論,常用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烏貝散等為基本方辨證治療,對於嚴重潰瘍病,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療肝硬化腹水,即中醫學之“膨脹”,善用健脾、活血、利水三法,基本方是參苓白術散、丹參飲、十棗湯等。學識淵博,博覽群書,《傷寒論》、《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景嶽全書》、《溫病條辨》等中醫古籍琅琅上口,常以“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濟世救人,猶如父母”為格言。主持及參與國家衛生部、省廳局課題多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論文10餘篇;2次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繼承人張學斌、陳延,均在廣東省中醫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