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曆後期有個人名叫笪繼良,江蘇句容縣人氏,時任江西鉛山縣令。1619年春季的一天,笪縣令忙完了公務,乘閒暇之時,思索了一番,便讓人取來一方長四尺、寬約二尺的青灰石板,不大工夫就把一株葉肥梗厚須茂的大白菜描繪在上面。儘管笪縣令著實地大白菜美化了一番,但衙役們見了卻很是不解,自古文人畫手最愛莫過於梅蘭竹菊,此縣令則獨鍾情於白菜,莫非精神上出了問題?還有人私下議論嘀咕:一定是笪縣令為取功名,終日苦讀,又因家庭貧窮,咽過太多的淡飯,吃過太多的白菜,以至於對這種植物印象太深的緣故吧。
此時此刻,笪縣令又在墨池中潤了潤手中的筆尖,隨後一氣呵成地把一句深思熟慮過的句子題在了大片的空白處:“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接下來,便是請名匠鐫石刻碑,於是-尊很有些靈氣與內涵的白菜碑就豎立在縣衙的最顯眼處。
從此,笪縣令每臨縣衙必要在白菜碑前沉思默想,似在以這樣管道警示自己的為官為人。白菜的滋味既[且淡,很有些平民的氣息,做官者不知白菜之味,怎瞭解百姓的心態?百姓面如菜色,這是任何一個稍稍有些責任感的人所不願見到的情景。
正是因為笪縣令有了這種為民服務、為民負責的意識,囙此,從保存的古志上可以看到,這位七品縣令為官鉛山時,確實是做過不少好事的。其中一例,便是笪縣令初到任時,見鉛山地界平民百姓-旦染病,總是延巫祈禱,深受其害仍篤信不疑,於是便從外地請來名醫,勸百姓弃巫信藥,同時廣設藥鋪,以方便鄉民購藥治病,在所轄地面大大普及了-番醫藥學知識。所以時至今日,在鉛山一些鄉鎮古舊的街道上,遊人依然可以聞到一絲絲藥香。
應當說,笪縣令在鉛山的6年,是他一生最為精彩的片斷。笪後任虔州州牧時,鄉民們為懷其仁德,集資修了-間笪公祠,並把白菜碑迎入其間。幾百年過去,直至祠毀,鄉民們還是捨不得縣令留下的白菜碑,又有人將殘碑移入報本坊。報本坊乃南宋著名哲學家朱熹手筆,大意是報答父母之恩的祭祀場所。儘管歷史悠遠,現仍可在報本坊燃到這石碑。石碑曾斷為兩截,上面可看得出懷舊的鄉民們曾將它精心地拼接過一番。
現在距離笪縣令豎立白菜碑的歲月,已有四百多年了,經過多少風風雨雨,人們仍然記得它,仍舊在保護它,相信也一直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