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的最早出現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起源於殷周之際,原是“陰陽”、“五行“兩個學說,到戰國時期由陰陽家把二者統一到一起,成為一種影響廣大的哲學思想,為各門科學所運用。醫家把它引進《內經》,作為自己的方法論和哲學基礎。在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中,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功能活動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陰陽的概念起源很早,在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最初,是指日光向背而言,即向著日光,太陽照射的地方叫做陽,而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叫做陰。《說文》:“陰,暗也。”“陽,明也。”可證。又《詩・公劉》:“既樂乃崗,相其陰陽。”在山岡上觀察日影,以定山陰山陽。諸多先秦文獻中對陰陽都有些記載,但論述最精深的要算《周易》。《莊子》言:“《易》以道陰陽。”《周易》的內容就是講陰陽的道理。可見陰陽學說,淵源《周易》。雖然《周易》中沒有“陰”陽”兩字,但已有陰陽對立雙方的概念。《周易》中的“一”、“一一”兩個符號,後來稱為“陽爻”和“陰爻”。陰陽一詞的出現,則最早見於《國語・周語上》,書中記載西元前8世紀西周末年伯陽父曾用陰陽解釋地震,他說:“陰伏而不能出,陽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又如《左傳》昭西元年(公元前540年)記載,秦國的著名醫生醫和在闡述病因時指出:“天有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再如《管子》一書也用陰陽說明某些自然現象:“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戰國時期的荀况也講過陰陽。到撰寫《內經》時,文中已大抵吸收。

《周易》、《易傳》以及諸子的辯證法思想及當時自然科學如天文、曆法、數學、地學、農學等成就,使之與醫學結合起來,從而奠定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尤其是在論述陰陽的基本概念和陰陽相反相成的基本規律方面,廣泛聯系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許多徵象加以具體論證。這就是“陰陽”的最早出現和陰陽與祖國醫學的最早結合。

“五行學說”起源也是很早的,據甲骨文卜辭所載的情况可知,濫觴於殷周時代的五方觀念就是五行學說的最早萌芽。繼此之後,西周末年,史伯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春秋時宋國子罕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原料。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五方說、五材說已經有了最早整體觀念的萌芽,表現出一種樸索唯物主義的觀點,而其後的《尚書・洪範》則最早明確提出五行這一概念,書中寫道,所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穡。潤下作鹹,火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到《內經》的出現已經把“五行”知識比較熟練地運用到醫學方面。藉以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以及與外界之間的相互關係,來指導臨床實踐。如整體觀念、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等等,這些對於疾病的認識、預防、診斷和治療起到到了一定的作用。

資料標籤: 陰陽五行
本文標題: “陰陽五行”學說的最早出現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4268020451843
相关資料
“藥鍋”為何稱“急銷”
北方人習稱藥鍋,平南方人習稱藥罐,而在我國臺灣、粵東和閩南地區,人們則把藥罐習稱為“急銷”。為什麼把它叫成“急銷”呢?這時有比特名叫吳本的名醫,帶領徒弟采藥治病,救活了許多人,被海峽兩岸同胞尊稱為救苦救難的“醫靈真人”。
標籤:
供奉藥王
在我國民間仍有一種十分普遍的風俗――供奉“藥王”。實際上各地供奉的“藥王”並不是同一個人,有韋慈藏、王叔和、葛洪、吳本等,也有的指神農氏,而祭奠最多的,當是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人們修建了祠堂、殿宇以供奉“藥王”孫思邈,還有藥王山石刻“醫方碑
標籤:
醫藥的起源
在與這些疾病的鬥爭過程中,原始人創造了最初的醫療方法,這也就是醫藥的起源。中國民間流傳的“藥食同源”的說法,正是對植物藥、動物藥起源的真實寫照。這可以說是原始按摩法的起源。在原始人開始使用火之後,逐漸發現在燒石取暖的過程中,因受寒濕引起的疾
標籤:
杜甫與茯苓
歷代文人墨客都在詩文之中留下了對於本草的熱愛。大自然神奇造作,每一味草藥都是一個音符,一抹顏色,一片天地。
標籤: 杜甫 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