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很久以前,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生了一次範圍較廣的牛瘟,全縣境內方圓數百裏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唯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瘟,而且頭頭健强力壯。當地兒個老農感到十分驚奇,便召集這一帶牧童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麼草?牧童們紛紛爭說:“我們全在金花坑放牧,這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出濃郁芳香、根部發達結果實的草,牛很喜歡吃。”
老農們聽後,就和他們一同到金花坑,看見那裡漫山遍野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摘下幾粒果實,放口中嚼之,一股帶有香、甜、酸、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暢。大家品嘗了以後,覺得這種草既然可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采挖了這種草帶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風寒引起胃院脹痛、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後,效果較好。後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前屋後,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這就是陽春砂仁的由來。
砂仁,又名縮砂仁、陽春砂,香砂仁,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陽春砂、海南砂或縮砂的乾燥成熟果實,我國兩廣地區有產。中醫認為,砂仁性味辛、溫,入脾、胃經,有化濕行氣,溫中止泄,理氣安胎之功。本品辛散溫通,善於化濕行氣,入脾胃而善於理脾胃氣滯,為醒脾和行之良藥,又能安胎。《本草綱目》言其:“補肺醒脾,養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痞脹,噎嗝嘔吐,止女子崩中。”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對動物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所含的揮發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並可消除消化道積氣而有理氣消脹作用。本品辛散溫燥,陰虛火旺者不宜選用。現時中藥處方中,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陽春砂仁;一種是海南殼砂(主產於海南);另一種是進口的縮砂仁(主要來自印尼、越南等國),但以陽春砂仁質量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