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藥中有一味叫“劉寄奴”的常用藥,其名稱與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劉寄奴相同。那麼,皇帝的小名怎麼成了藥名呢?
據《本草備要》載:“劉裕,小字寄奴。微時,曾射一蛇,明日,見童子林中搗藥,問之。答曰:吾王為劉寄奴所傷,合藥敷之。裕曰:王何不殺之?童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叱之不見,乃收藥回。每遇金瘡,敷之立愈。”意思是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竄。第二天他又上山,卻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裡為誰搗藥?治什麼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采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到:“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嚇得弃藥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藥和臼內搗成的藥漿一併拿回,用此藥給人治療,頗有奇效。後來,劉寄奴領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藥搗碎,敷在傷口,很快癒合,甚為靈驗。但士兵們都不知道叫什麼藥,只知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藥草,所以就把它叫“劉寄奴”。
這是唯一用皇帝名字命名的中草藥,一直流傳到現在。